第四十二章 鴻運當頭面
前頭宋玉枝第一日開攤,盡管是因為莫名牽扯進了趙家攤檔的官司,而影響了生意。
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碼頭上的絕大多數客人實在是不富裕。
三文錢一個的肉包子,幾乎就是賣不動的。
若不是遇到了江家船行那樣的大主顧,後頭就算她找到了别的好位置,怕是其他東西都賣光了,肉包子還得剩下來。
宋玉枝準備把純肉包子的品類砍了,隻賣兩文錢的白菜肉包和一文錢的素包子。
加上鹵下水夾馍和骨湯面條,一共才四樣東西,她總覺得還缺了點特色。
這不要錢的豬血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
一頭豬的出血量不超過五斤,像宋玉枝幫着接的這一小盆,也不過就半斤的量。
但做豬血旺可以放溫水,比例一般在一比二到一比四之間,根據豬血的濃稠程度來調整。
今日接到的這新鮮豬血,宋玉枝就隻放了一斤的溫水,調出了一斤半豬血。
她剛調配好,周氏和宋知遠也先後起了身,過來幫忙了。
竈房裡血腥味濃重,他們母子即便嗅覺沒有宋玉枝這麼敏銳,差點被熏了個倒仰!
若不是見識過自家女兒\/姐姐的廚藝,兩人少不得都得問問或者勸勸,平白弄這腥臭的東西回來作甚?
宋玉枝讓他們先在外頭待一陣,而後在豬血凝固之前,她放入一定的溫水,撇去浮沫……
等豬血自然凝固後,宋玉枝直接用菜刀把半固體的豬血劃成小塊,接着在鍋裡燒熱水,加入一定的鹽和豬油,用勺子緩慢地攪拌。
很快,湯鍋沸騰,豬血變成了褐色的豬血旺,宋玉枝把豬血撈出,再沖洗一遍,把髒水全部沖洗幹淨。
這樣保存個兩三日絕對不是問題。
到了這一步,竈房裡難聞的氣味就減少了很多,周氏和宋知遠一道進了來,和往常一樣幫着打下手。
天亮之前,宋玉枝裹緊襖子,扣上周氏新做好的棉帽子,推着一百個包子,三十個夾鹵下水的白面馍,還有一鍋豬下水,一鍋大骨湯,一大碗方方正正的豬血旺,出了門。
這次她熟門熟路,來到碼頭的時候,天才剛亮。
她在臨時攤位中占到了一個便宜的位置,比上次那個拐角往前蹿了一大截。
當然了,終歸隻是臨時攤位,前頭的好位置還都是屬于固定攤位的。
所以仍然稱不上有什麼市口。
前頭宋玉枝跟周氏說俏皮話,一口一個盤鋪子的。
其實她心裡清楚,當務之急是先把一家三口的戶籍銀錢給交上,畢竟每個月一人一百文錢等于是利息,不是說從那十兩銀子裡扣的!
早交早省心!
鋪子要盤就得盤個好的,若還在碼頭附近,客戶群不變,還是隻能做些利頭薄的簡單吃食,實在沒那個必要折騰。
動辄也要小幾十兩一年。
倒是這固定攤位,可以去仔細打聽打聽,若不貴先租下一個。
也省的往後每日都得來這麼早占位置,還占不到最好的!
而且固定的位置才有利于培養老客戶,否則到處流動着擺放的,蜿蜒幾百米的各色攤檔,碼頭上的人大多都行色匆匆,哪兒來那麼多閑情逸緻次次去尋一個流動攤子?
她縮着脖子,攏着袖子想了好一會兒的事兒,總算過來個客人問:“小哥,你家什麼吃食這麼香?
”
天才剛亮,碼頭上攤子出了不少,客人卻還不多,對方能特特找過來詢問,還是歸功于香味濃郁的鹵下水。
宋玉枝就先介紹了鹵下水。
來人是個二十八九的青年,穿着打扮和宋玉枝差不多,也是棉帽子配大棉襖,但衣服料子卻比宋玉枝的好不少。
聽說那是鹵下水的香味,青年撇了撇嘴,說:“豬下水嗎?
那就算了。
我腸胃不好,出門在外隻能吃些清淡的。
”
豬大腸含有很高的膽固醇,确實會影響腸胃的消化功能。
宋玉枝平時也不給宋知遠多吃這個。
但好不容易來了個客人,宋玉枝也不可能直接讓人走了,又立刻介紹起包子和面條。
對方依舊興緻缺缺,畢竟這東西家家都有,還不如去前頭固定攤位上吃!
人家攤子鋪的大,周圍又有遮擋,坐那兒還能少吹很多冷風呢!
更别說宋玉枝家的包子、面條價格還比碼頭上的貴一些!
“客官不知道,咱家這面有講究,”宋玉枝邊說邊不動聲色地打量那青年——他雖然清瘦,但攏着包袱的手上卻沒有老繭,骨節也并不粗大。
看着就不像做粗重活計的人!
宋玉枝隐約猜到了一些,頓了頓便接着道:“咱家的面條叫鴻運當頭面,是我家的特色!
一碗四文錢!
”
小食攤子的右邊還未有人家,左邊往前卻是滿滿當當的。
還挺巧,宋玉枝左邊就是賣馄饨、面條的攤子。
聽到宋玉枝這話,那青年尚未如何,隔壁的攤主卻是先笑出了聲,大喇喇地道:“隻聽過狀元紅這種酒,哪裡有這種花名的面條?
客官還是來我們攤子上吃吧,鮮香的小魚面才三文錢一碗!
”
那攤主說完就勢在必得地看了宋玉枝一眼。
畢竟她家的面條可是足足便宜了一文錢呢!
誰料方才還準備走的青年卻沒挪腳,臉上帶着幾分興味地道:“還有這種面條?
行,給我來一碗!
”
說着就在矮桌前坐定了。
宋玉枝一邊應聲,一邊不鹹不淡地看了隔壁一眼,立刻開始煮湯揉面。
面是宋玉枝在家裡就發好的,用濕紗布蓋着,現下她隻要再揉兩家,根據軟硬程度加入一點水或者面粉,立刻就能動手擀面!
等面擀好,宋玉枝想了想,把面切成三指寬的長條,然後刷上一些油,接着醒上了一會兒面。
等待的時間裡,湯鍋裡的骨頭湯煮沸了。
宋玉枝把長條狀的面團拿到手裡,熟練地開始拉面,那面條在她手裡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眨眼工夫變成了細如頭發絲的模樣!
天實在冷,流動攤位這邊更是一點遮擋都無,那青年本來已等得有些煩躁了。
但看着宋玉枝那遊刃有餘、一氣呵成的拉面過程,他跟看人表演雜技似的,渾然忘記了時間!
極細的面條熟得快,很快就湯鍋裡煮熟上浮。
不多時,一碗放了熱滾滾的骨湯拉面就被端上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