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歲尾盤賬
沈遇的回信隔了兩天才到。
毫無意外的,沈遇對宋玉枝的提議表示了認可和贊同。
等到第二批兵丁休沐,宋玉枝順利地接收到另外五個臨時工。
不知道是不是宋玉枝的心理作用,她感覺到這次來的臨時工服從性更高,紀律性更好,幹起活兒來更賣力。
後頭趙大娘也提過一嘴,說這次的臨時工更不需要她費心,幹起活兒來更像樣。
宋玉枝才知道不是自己多想。
也是,第一批是宋玉枝随機找的。
第二批臨時工比他們操練的時間更久,更是經過沈遇選拔的,素質自然更高。
這臨時工名額又是他們費勁争取來的,怎麼可能不更上心呢?
這麼想着,宋玉枝的心思不由就更活絡了,又有了别的想頭。
按着霍知州的計劃,民兵營起碼要存在一整個年關。
直到來年春耕時分,确保豐州城沒有外敵來犯,民兵營才會解散,放一衆兵丁歸家務農\/務工。
粗粗算來,距離現在還有兩三個月。
在沈遇手底下操練那麼久的兵丁,如果能接收過來,豈不是日後再不用擔心宋記的人手問題?
當然了,宋玉枝想歸想,也知道自己有些異想天開了——
現在的宋記地方就這麼大,十個小跑堂,加上若幹後廚人員和雜役,人手滿滿當當的已經夠用。
也就是接了兵營裡的飯食訂單,才偶爾需要一些編外人員幫忙。
等兵營解散了,飯食訂單自然沒有了,那些個兵丁再也不會專門湊在同一天過來光顧,還要啥臨時工呢?
除非,宋玉枝準備擴大規模。
這确實是宋玉枝該考慮的問題了。
現今鋪子裡的大小倒隻是小問題,主要是定價問題。
開業之初,宋玉枝為了快速站穩腳跟,把城内中上等生活水平的食客,定為主要目标客戶群,一直以來也以“物美價廉、經濟實惠”當作經營方針。
宋記現下的生意蒸蒸日上,足以說明宋玉枝一系列的想法沒有出錯。
但也因為這些個舉措,宋玉枝想擠進頂級富客的圈子就有些難了。
即便是當選官家食肆之後,宋記來往的富客依舊不算多。
畢竟富人吃飯還講究個環境和氛圍,宋記的吃食再好,也不可能讓他們日日都來跟普通食客,擠在一個大通間裡用飯,能偶爾過來點嘗嘗鮮,都算是賞臉了。
偏偏不擠進頂層的圈子,宋記就不能再更進一步。
掙多少銀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經年累月做沒什麼難度的家常菜,宋玉枝的技藝容易退步。
就好像上次準備官家食肆的競選那樣。
一道宋玉枝上輩子做熟了的釀豆莛,愣是做了幾次才逐漸找回手感。
時間一長,豈不是等同于宋玉枝自廢“武功”?
隻可惜宋家人都是流放而來,不能去往别地,否則宋玉枝還挺想去别的更大一些的州府,甚至京城去看看的。
不同地域的百姓,喜歡的風味不同。
尤其京城,那是彙集了五湖四海的百姓。
說不定還會有宋玉枝都沒見過、不會做的稀罕吃食。
如果能在那樣的地界,跟坐擁吉祥酒樓的王家那樣,另外開一家鋪子甚至酒樓,做另外的吃食,定另外的價格,既不會跟現在的宋記經營方針相悖,宋玉枝也不怕技藝退步了。
現在麼……
宋玉枝肖想不了其他地方,隻能想着等局勢穩定了,在豐州城裡的長纓街上開個分店。
好地段的好鋪子可遇不可求,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等到旁人出讓或者轉租。
宋玉枝躺在休息室窗邊的搖椅上曬着太陽,兀自出神,冷不丁的,她看到宋知遠在外頭探頭探腦的。
七歲半的宋知遠,早已經不是瘦瘦小小的模樣,剛入冬那會兒甚至能稱的上是白白胖胖。
近來他魏宅、宋記兩頭跑,除開處理賬目外,還得讀書、寫功課,不可謂不辛苦。
圓滾滾的小肚子沒有了,但身量又高了一截。
現在他貓着身子躲在窗外,頭頂的小揪揪還是冒出來一截。
像個把手似的。
宋玉枝見了忍不住笑着問說:“知遠,你這是在幹啥?
在自家鋪子裡做賊?
”
被發現了,宋知遠也不裝了,“我聽姐姐歎氣呢,怕打擾了姐姐想事兒,又想看看姐姐到底在愁啥……”
自家走不出豐州城這件事,不是現有人力可以左右的。
宋玉枝幹脆不提,隻說沒啥,“我想猞猁呢,也不知道它在兵營習不習慣。
”
一邊招手讓他進來,問他有啥事?
小管家公現在的行程表比宋玉枝還滿,往常這個時辰已經回魏宅上課了。
“不算啥大事,就是衙門那邊的文書過來了一趟,說後日之前上報賬目,繳納稅款。
我就跟先生告了個假,想着咱家才開業半年,賬目往來并不算多,今日把賬目仔細盤出來。
”
說着話,宋知遠捧進來厚厚幾本賬簿。
往年秋日宴之後,臘月之初,豐州城裡大大小小的商戶就該盤賬交稅。
今年秋日宴變成了冬日宴,霍知州更是為了民兵營的事,忙得騰不開手。
報賬交稅的事便晚了幾日。
歲尾确實該仔細盤盤賬,宋玉枝當下不再想别的,拿來算盤,跟着弟弟一道忙碌起來。
姐弟倆從午後一直算到黃昏。
黃昏時分,宋玉枝去把晚市要售賣的飯菜做好,再回來接着算。
打烊之前,休息室的算盤聲總算停了下來。
開業至今,宋記一共做了二千兩出頭的營業額。
扣掉各種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成本,例如食材成本、柴炭費用、店鋪租子、員工工資、年底分紅那些,淨利潤為六百五十兩。
算出這個之後,宋玉枝又盤點了一下店裡和自己身上的現錢,換成黃金和藥材、囤糧的物資,發現出入不大之後,最後算了算稅款——
大楚對于已經開設商鋪的商戶征收的商稅,說來不算輕,營業額裡交一部分,純利潤還得交一部分,而且沒有任何減免項,哪怕是虧本,營業額的稅也得繳納。
像宋記這樣的情況,稅款就得繳納二百餘兩,超過純利潤的三分之一。
如果是如意、吉祥那種規模的大酒樓,繳納的比例就更高了,一半的利潤都得上交朝廷。
而後世,據宋玉枝了解,企業所得稅的最高稅率是25%,其中更還有很多減免政策。
隻慶幸宋玉枝拿到了官家食肆的名額,稅收可以減免,合計繳納一百五十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