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歸期未歸
轉眼就到了沈遇之前說好的回城日子。
宋玉枝這日照常收攤,三大一小回到了清水巷。
趙大娘平素下工之後,自己一個人回去待着也無甚意思,都是在宋家小院這裡,或是陪着周氏說話做針線,或是包圓了宋家的雜活兒,然後被宋玉枝無情“扣押”在一道用夕食,睡覺之前才會歸家。
今日趙大娘沒在外頭停留,送了推車後就直接就回家去了。
黃昏時分,宋玉枝補過一個午覺,起了身。
同樣想着沈遇今日回來,宋玉枝綁好襻膊進了竈房,想着多做一道菜送到隔壁去。
上次沈遇給的野菜都讓她做成包子餡給賣空了,菌子隻賣了一天,對外說是數量少。
說來其實沒少到那份上,而是菌子曬幹之後,隻要不受潮,保存得當,放上個半年一年都沒問題。
若是再磨成粉末,還能當成增鮮增香的調料。
宋玉枝就存了一半下來,一小部分先連着做了兩日,先給家裡人嘗嘗鮮,其餘的都給曬成了菌子幹。
今日她就準備多做個菌子炒臘肉。
把幹菌子泡上之後,宋玉枝打開了家裡存放米面的櫥櫃。
然後就發現家裡米面數量不對勁了——
自然不是少了,而是好像多了!
正好宋知遠在外頭玩完,帶着小猞猁跑回了家。
小家夥自小衛生習慣就很好,到家之後第一件事,就是來竈房淨手。
看到自家姐姐一邊下廚,一邊若有所思的。
宋知遠就問:“姐姐這是咋了?
”
“你回來的正好。
”宋玉枝說,“正好幫我點一點東西。
”
小賬房領着她一天二文錢的工錢,很是負責,日常随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三不五時就拿着炭筆寫寫畫畫,記錄的都是家裡的賬目。
那小本子攤開,宋玉枝在旁邊用秤稱量現存的米面。
宋知遠很快得出結果,“姐姐沒說錯,米多了一斤,面多了一斤半。
”
多了東西當然不是壞事,家裡又日常隻有這麼幾個人出入,還都是小心謹慎的性子,但凡家裡沒人,肯定要把院門和竈房上的門都落鎖的。
很簡單的,宋玉枝就知道是趙大娘動的“手腳”。
也隻有她,在能出入小院竈房的同時,還知道宋玉枝對數字十分敏感,隻偷偷動了一斤半斤的。
宋玉枝好笑道:“我還當是我最近忙昏了頭,感覺出錯了呢!
”
宋知遠捂嘴笑道:“肯定是沈大哥不在家的時候,姐姐頓頓都留大娘用夕食,次次還不讓大娘拒絕。
她就隻好這麼偷偷的回禮了。
”
宋玉枝不由也跟着笑了一下。
這還另外送什麼菜呢?
幹脆還是兩家一道用夕食吧。
宋玉枝放了宋知遠去玩,自個兒把米淘好,把菌子和臘肉都處理好,就去了隔壁。
想着若是确定沈遇已經回來了,就立刻把飯食做出來。
沒成想,剛出自家小院,宋玉枝就看到了站在門外、來回踱步的趙大娘。
趙大娘一臉的愁色,見了宋玉枝也不藏着掖着,直接道:“臭小子還沒回來,不知道是不是他那東家是不是又弄什麼幺蛾子了!
”
一次這樣,第二次還是這樣,若是晚上個半日一日的便也罷了,若是又跟上次似的,不知道歸期,那真真是折磨人。
偏這個時代通訊很是困難,又不能去山裡漫山遍野尋人,隻能在家幹等,趙大娘可不是要急?
宋玉枝臉上的笑也淡了下去,試探着問:“我知道柴炭行的位置。
那門面不大,有些不好找,三句兩句說不清,不然我陪您去鋪子裡問問?
”
趙大娘這才恍然道:“對,我也是急昏頭了,都忘了你也是認得那柴炭行掌櫃的。
”
兩人說着話,宋玉枝解下了圍裙,和周氏打了個招呼,就和趙大娘動身。
清水巷的巷子口曆來都是婦人們聚會活動的場所。
這日他們也是到了做夕食得時辰,才準備歸家,見他們二人行色匆匆的,當即就打聽她們這是做什麼去?
古代不比現代,除了鬧市繁華的地方,各色店家都會挂着大大的燈籠照明,其餘地方那真是伸手不見五指。
多的是未知的風險。
這不前不久,聽說吉祥酒樓那邊,算是城中治安最好的地方,還發生了一件十分詭異的傷人案麼?
!
問話的街坊也是好心,問完不等宋玉枝和趙大娘回答,還說自家新買了頭騾子,男人剛套好車,馬上夫妻倆就要出門。
若是相隔不遠,正好捎她們一段,怎麼也比走得快。
而且也不那麼危險。
趙大娘把對方的好意看在眼裡,要擱平時,她不大願意占人便宜、麻煩别人的,道一句謝就走了。
今日不同,有宋玉枝陪着她,趙大娘恍然站住腳道:“我糊塗到家了,天黑确實不安全。
麻煩你了。
”
那婦人說不會,“趙姐姐太客氣了,前頭你送給我家好些柴,我還沒給你回禮呢。
今日也隻是順帶的事兒。
”
也趕巧,說着話那婦人的丈夫就趕着裸車出了來。
既然要搭人家的順風車,那肯定得說明具體去哪裡。
宋玉枝剛要說話,趙大娘搶着道:“枝枝要做個炭烤的菜,我帶他去我兒子做工的張記柴炭行去買點炭。
離這不遠。
”
清水巷裡但凡有眼力見兒一些的街坊,都知道趙大娘和宋玉枝家要好,兩家很有可能成為兒女親家。
但這種事兒怎麼說呢?
大夥兒知道歸知道,卻不能擺在明面上說。
說了對姑娘家的名聲不好聽。
故而趙大娘這才不提宋玉枝去陪着她找沈遇的,隻說是去買炭。
幾個街坊心照不宣地笑了笑。
跟趕車的漢子還幫着說:“對,相熟店鋪的柴炭總歸是便宜一些。
”
“是呀,上次趙大娘給我家的柴火,也比我家素日裡買的好。
是該去那家買。
”
本是其樂融融、互幫互助的鄰裡氛圍,冷不防的,突然就聽有人哼笑道:“到底是買炭,還是兒子在外頭鬼混不着家,巴巴的帶着未過門的兒媳婦去找人……誰知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