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開局流放?
廚藝在手,天下我有

第六十一章 排隊抽簽

   臘八粥由來已久,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各家配方略有不同。

   宋玉枝隔天就少準備了一些吃食,黃昏前收了攤就去買材料。

   因那臘八粥會近在眼前,城内多得是人家下場參與,除開大米小米之外,其餘的豆類價格都貴了不少。

   這錢沒法子省,而且常見的豆類一石的價格也就在七八百文左右。

   一石是一百五十斤左右,合下來一斤是四五文錢。

   上漲了一些後,變成了六七文錢一斤,還在宋玉枝可承受的範圍中。

   宋玉枝臘八粥也有自己的配方,在一衆豆子裡悉心挑選,各買了一斤半斤的,合計花出去幾十文錢。

   臘月初七一大早,宋玉枝掐着時辰起了身。

   各色豆子和米已經提前清洗過、泡好,宋玉枝檢查過無礙後,就将食材全裝到了推車上。

   這兩日周氏還在給人趕制新衣的訂單,中途抽空給她織了條圍巾,花費了不少時間,現下并不得閑出門。

   宋知遠倒是想跟自家姐姐去幫忙,但無奈家中隻有一套帽子、圍巾那樣的禦寒衣物。

   宋玉枝怕他凍病了,也想着今日那清淨寺必然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常,怕自己看顧不好他,就說下次再帶他。

   同他們知會一聲,宋玉枝推上推車到巷子口,就看到了等候已久的趙大娘!

   “咱們不是說好在清淨寺碰頭的嗎,您怎麼在這兒等?
而且早來也該進屋裡才是。

   天實在是冷,宋玉枝不過才說了兩句話,噴出去一陣白霧,就感覺風直往嗓子眼裡灌,當場就咳嗽起來!

   趙大娘從袖桶裡伸出手,幫忙把宋玉枝的圍巾往上提,把她的下半張臉都裹住,才笑道:“你家位置好,就在城中四通八達的。
來這兒跟去清淨寺沒啥差别。
沒進屋則是我也剛到呢!

   宋玉枝睜着一雙靈動的眼睛,仔細打量了趙大娘一番,見她身上寒氣深重,就知道趙大娘沒說實話。

   她肯定在這兒等了不少時候了,隻是捏不準自家起床的時辰,怕冒然上門打擾了。

   宋玉枝心中感動又熨帖,但現下實在不是說話的時候,便隻能無奈地看了趙大娘一眼,兩人合力推着推車離開清水巷。

   清淨寺位于城東一帶,比城西的碼頭近不少,又有趙大娘幫忙推車,宋玉枝沒怎麼覺得累,就到了地方。

   天剛亮的時辰,如宋玉枝所想,這日的清淨寺可謂是熱鬧極了,不說裡頭,光是寺外的街上就已經排起了兩條蜿蜒的長龍。

   一邊是等着施粥的窮苦百姓,另一邊則是來參會比賽的。

   “乖乖!
這麼多人!
”趙大娘幫着宋玉枝在隊尾停穩推車,拍着大腿後悔道:“早知道就該聽你的,直接往這兒來了!
這樣也能排的前頭一些!

   宋玉枝說不急,“既要來參會,我前頭就仔細打聽過了。
這粥會不是誰先到就先入場,而是得先抽簽,根據抽到的簽來排順序,先後其實并不打緊。

   反正不管先抽後抽,從概率上說都是一樣的。

   “咋個不重要嘛!

   站在宋玉枝前面的人轉過頭,見到宋玉枝瘦瘦小小的,還是個姑娘家,語氣越發不善,一副看傻子似的表情看着她,“這前面的人都把好簽抽走了,這後面不就隻是差的了嗎?
就你這腦子還來參加這種盛會?
趁早回家歇歇吧!

   趙大娘也不懂概率學,聽了那人前半截的話,不由自主跟着點頭。

   但她是個護短的性子,聽到那人語氣不善的後半截話,趙大娘立刻不幹了,不甘示弱地叉着腰道:“你解釋就解釋,好端端的罵人作甚?
這粥會是比手藝的,難不成是比腦子的?
來!
你把頭湊過來,看老娘不把你腦子擰出來!

   那人沒想到趙大娘這般不好相與,被她罵了個狗血淋頭,漲紅了臉。

   趙大娘見他慫了,還要接着再罵。

   宋玉枝用手肘輕輕怪了她一下。

   說話還費力氣呢,沒必要跟這樣目中無人的人争長短,比賽的時候手底下見真章!

   怕趙大娘不肯聽自己的,宋玉枝幹脆岔開話題道:“今兒個初七是粥會,明兒才是臘八節那正日子,年關前後寺廟附近的香客也會很多。
若是在這兒謀營生,可真是不用擔心沒客人登門了。

   趙大娘跟她搭夥了一程子,說來相識相識也不算太久。

   但兩人格外投緣,既是長輩和晚輩,也像是忘年交,不然前頭趙大娘也不會想自掏腰包給宋玉枝買那昂貴的凍瘡膏。

   果然趙大娘一聽這話,就顧不上和人吵嘴了,“那你在這兒排着隊,我去找人打聽打聽。

   說到這兒,趙大娘還意有所指地揚高了一些音量,“若我不在的時候有人欺負你,你隻管都記下來!

   顯然是說給排在前頭、方才說話揶揄宋玉枝的那人聽的!

   宋玉枝抿唇笑了笑,乖乖地應了一聲“好”。

   天光大亮的時候,趙大娘去打聽消息還未歸,清淨寺的僧人過來統計了排隊的人數。

   随後兩個小沙彌過了來,一個手裡捧着簽筒,另一個負責登記各家的抽簽情況。

   又等候過一陣,終于輪到宋玉枝去抽簽了。

   因為人數衆多,簽筒裡并不是木簽,而是一個個寫了字的紙團。

   宋玉枝位置靠在很後面,裡頭已經幾乎抽空。

   她從筒底摸出一個,上頭寫了四十八号。

   另一個小沙彌詢問她的姓氏和店鋪名。

   宋玉枝先報了姓“宋”,至于店鋪名,暫時還沒有,便按照時下很多商戶的起名習慣,報了個“宋記小食攤”。

   後頭小沙彌在簿子上謄寫的時候,宋玉枝掃了一眼,發現排在自己前頭的隻有四十來家。

   倒是比她想的少了很多。
畢竟這比賽在她看來穩賺不虧,熬粥于内行人看來頗有門道,于外行人看來又不算多複雜的活計。

   豐州城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怎麼也不該隻這麼些人家才下場比賽。

   轉頭小沙彌去往下一家,宋玉枝自己想明白了。

   這參賽的評判可是知州大人的老娘!

   禦廚世家出身的老夫人,兒子是州城的一把手,一般的百姓商戶哪敢在她面前放肆?

   别回頭一鍋平平無奇的粥呈上去,馬屁沒拍上,反倒拍到了馬蹄上!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