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昨晚城裡發生了一樁大事
還别說,宋玉枝還真想過收徒。
一開始是王家大少爺來過以後,隔壁胖嬸借着那樁事的名頭大搞噱頭。
雖然結果是她手藝不到家,偷師又不成功,差點把她自個兒的性命搭進去。
但事實證明,那會兒宋玉枝這正版本尊下場賣海鮮,肯定能大賺一筆。
無奈當時銀錢和人手都不夠,便隻好作罷。
現下她的小攤檔以蓋澆飯為主,吳家姑娘這樣,來十次八次排不上的客人,數都數不過來。
小姑娘還算好脾氣的了,隻是抱怨幾句,沒有真的鬧開來。
還有那等撕破臉在攤檔上叫罵,說宋玉枝故意拿喬的,讓趙大娘見了差點打起來。
可宋玉枝想要的學徒卻不好找。
首先愛幹淨、人勤快那些基本要求就不提了,她還希望對方有一定的功底和天賦。
畢竟她現下已經忙的分身乏術,沒那麼多時間和心力,從頭開始帶徒弟。
隻能在空閑時分提點對方,靠對方自個兒領會。
功底還好說,連周氏和宋知遠這樣,從前就沒進過廚房的,現下幫着宋玉枝打了一段時間的下手,幹起竈房裡簡單的活計都已然上了手。
尤其是宋知遠,小家夥專攻燒火,記性也好,教過一次就會,文火、武火控制的越來越得心應手。
讓宋玉枝不必彎腰起身來回折騰柴火,轉變火勢,輕省了很多!
但天賦實在難得,起碼攤檔上的自家人裡,在宋玉枝這裡都稱不上有天賦。
而且就是時下有個說法,叫“天地君親師”。
師父的地位僅次于人的雙親。
可想而知,師徒的名分一旦定了,宋玉枝不僅得管徒弟學手藝,徒弟也得孝敬她這個師父!
這種事要擱旁人身上,或許不會想那麼多。
這世上更多的是光吃徒弟孝敬,把徒弟當牛馬使,最後還藏着私心,不把真本事教給徒弟的黑心師父——
前頭趙大娘跟人學一道炸臭豆腐,還幫着那老師傅打了月餘的白工呢!
就那樣還沒得到人家的真傳。
宋玉枝做不出來那種事,隻是顧忌着這個,怕選錯了人,又沒有教學經驗,耽誤了人家的前途,白受人家的孝敬。
是以聽罷之後,她面上也不顯什麼,隻如常笑道:“謝過嬸子提醒,隻是攤檔小,等後頭換了地方,我再仔細思量。
”
但凡嘗過她做的吃食的人,都發自内心覺得她的前程,絕不隻是在碼頭上擺攤。
那吳嬸子并不覺得她口氣大,隻有些可惜地看了自家閨女一眼。
她看似是閑聊,其實是想把自家女兒送到宋玉枝跟前當學徒。
如她所說,吳家小姑娘十二三歲了,卻還是孩子脾性,朝廷又出了那催婚的诏令,至多再過個二三年,她閨女就要嫁去别家了。
她倒是沒指望閨女能在二三年的時間裡脫胎換骨,将宋玉枝的手藝學個十成十。
但哪怕隻是學個皮毛,甚至隻是學到宋玉枝這份為人處世的老道和周全,都夠自家女兒受益終身,在婆家過上好日子了!
宋玉枝瞧出來吳嬸子這份心思,隻作遲鈍不知。
吳家小姑娘在她看來當然是可愛讨喜的,但玩心太重,家裡人又都寶貝着她,必舍不得她吃苦的。
當學徒的話,并不算适合。
現下要是當面鑼對鑼、鼓對鼓地把人給拒了,往後兩家還怎麼來往?
好在那吳嬸子也沒想着這會兒就把話說開,隻衷心地祝福道:“那就希望小娘子早日換到更好的地方去。
”
宋玉枝笑着謝過,目送母女二人離開攤檔。
後頭攤檔上無甚活計好忙,宋玉枝讓周氏和宋知遠留下看攤子,和趙大娘去買菜。
菜市的早晨是最熱鬧的,各種還沾着塵、帶着露珠的菜擺的滿滿當當。
宋玉枝已經有了相熟的菜農,認準地方挑好了菜,稱過斤兩,付清銀錢,裝到趙大娘身後的背簍裡,沒多大會兒就忙完了。
二人正準備往自家攤檔上回,冷不丁的,就聽到不遠處喧鬧起來。
宋玉枝不是好事兒的人,但趙大娘愛湊熱鬧,剛聽到響動就伸長脖子到處張望了。
左右今日自家朝食賣得格外快,眼下時辰還早,宋玉枝就和趙大娘一塊循聲過去了。
和她們一樣聽到動靜,去看熱鬧的人不少。
但趙大娘個高又有力,她讓宋玉枝躲在身後,她一路分花拂柳,很快就帶着宋玉枝擠到了最前頭。
宋玉枝剛剛站定,就聽到了女子的哭泣聲和另一道略顯蒼老的叫罵聲。
一道男子的聲音随之響起,滿滿的無奈:“這菜你家都買回去放了好幾日了,現下都放幹巴了,再不能對外賣的。
怎麼還想着往我這退?
這世上哪有這種道理?
”
聲音聽着又幾分耳熟,宋玉枝從趙大娘肩膀處的空檔往前頭瞧一眼。
果然,那無奈說話的正是碼頭上唯一賣甘荀的菜農。
而面對他哭泣和叫罵的也不是旁人,正是那柔弱的李娘子和李家老娘。
李家老娘雙手叉腰,一口唾沫吐到地上,中氣十足地道:“放他娘的屁!
前頭我家買這甘荀的時候,你可是打了包票,說你家這甘荀耐放的很,十天半個月保管還和剛從地裡拔出來的一樣新鮮!
現下放了還不到半個月呢,你憑啥不給退?
!
”
那菜農有苦難言。
這世上做買賣的,哪有不對着客人說些誇大其詞的好話的?
碼頭上還有好些個賣吃食的攤主,和客人說不好吃不要錢呢!
也怪他當時豬油蒙了心,看李娘子好性兒,又一次性包圓了所有甘荀,嘴快秃噜出去了這麼一句。
哪裡想到李家還有這樣一個不好相與的老娘,拿着他秃噜出去的話來退菜?
!
雙方正僵持着,有個碼頭上的老人在旁邊嘟囔:“這世上确實沒聽說誰買了菜,擱了好些天還往回退的。
這李家人幹啥啊?
她家不是學人做什麼蓋澆飯,生意挺好的嗎?
”
宋玉枝聽了一耳朵,同樣也是納悶。
昨日她才在苦力行會上為自己正了名,撥亂反正,讓一衆苦力把自家認成正宗。
李娘子家的生意,往後勢必要受到影響。
但這才過了一日而已,那影響再快也不至于讓李家今日開始就一點生意也無,何至于這般?
“這你們就不知道了!
”旁邊有人壓低嗓音道:“我家有親戚在城裡衙門當差。
昨晚城裡可發生了一樁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