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到處都是一派冷清的氣象
宋玉枝到底不是超凡脫俗的人,遇上這種不可控的大事,雖沒有驚慌失措,但心裡多少有些忐忑不安。
沒在人前露怯,純粹是她心理素質比一般人強。
現下宋玉枝手握積攢了半年的物資,又有魏家人相助,多得了一間地下密室、幾個家丁。
心不由便安定下來。
她同幾個家丁簡單交代了幾句,便讓他們把馬車駕回魏家。
馬車同樣太過打眼,不是一般百姓能負擔的起的。
家裡有驢車已經盡夠用了。
目送了他們遠去,宋玉枝很快收拾好了心情,一手挽上親娘的胳膊,一手拉上弟弟,聲音輕快地道:“也不知道葵兒回去沒有,若是沒回去,她肯定等急了。
咱們快回去吧。
”
趙大娘接口:“不止他們呢,還有阿金和葉兒。
兩人都是把棍子打不出一個屁的性子,讓她倆招待上門拜年的客人,也是為難她們了。
”
周氏性子軟,宋知遠年紀小,兩人心态都不如宋玉枝和趙大娘好,眉眼間都多少有了些愁色。
現在被宋玉枝這麼一唱一和的打趣了幾句,母子倆面上也松快了不少——
未來如何,沒人說得準。
情況未必就有那麼糟糕,何必為了尚未到來的事兒而愁苦呢?
不如先過好當下。
一家子說着話,就往清水巷裡進。
沒走幾步,就聽到了熱熱鬧鬧的說話聲。
循着說話聲,宋玉枝來到了自家門口。
院門敞開着,附近所有的半大小子都在院子裡玩成一團。
各家家長還有領着葵兒過來的吳家人,都坐在堂屋裡說着話。
并沒有發生趙大娘擔心的冷場情況。
見到宋玉枝他們總算回來了,衆人臉上也沒有一點不耐,笑着讓自家的孩子給宋玉枝拜年,再送上一些年禮。
宋玉枝早就猜着小夥計會這樣了,早就備好了一疊紅封。
每個紅封裡放二十文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就讓給大夥兒添個好意頭。
後頭宋玉枝陪着客人說了會子話,交談間她問了問各家的物資儲備情況,和未來幾日的打算。
她陪着魏家人待了一個上午,衙門那邊遲遲沒動靜,後頭衙門裡的人過來的時候,對城外的事依舊諱莫如深,不肯多透露一個字。
明顯是準備把城外生亂的消息給封鎖住的模樣。
雖然那消息已經在傳播了,至多也就一二日,消息就會不胫而走。
但那消息一日沒放到明面上,一日城裡就能安穩一日。
宋玉枝此時也有些拿不準,該怎麼同街坊說這些事,說多了,怕是會造成無端的恐慌,反倒壞了霍知州的計劃。
可半點不說,又容易傷了街坊四鄰之間相處出來的情誼。
好在,宋玉枝也沒為難多久。
張大嬸道:“我家親戚不多,昨日回村一道用了年夜飯,後頭就在家待着了。
至于吃喝,年節上大夥兒都囤了不少東西,光白菜都有上百斤,更是不用發愁……枝枝,你怎麼突然問這個?
可是有什麼事?
”
宋玉枝思忖了一瞬,說是,“剛我從外頭回來,發現巡邏的官差比平素多了不少,個個還都神色肅穆,一副生人勿進的模樣……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想多了,就覺得哪裡怪怪的。
”
她點到即止,張大嬸會意道:“我們一家子昨兒個在村裡過的年,今天用了午飯才回城來。
大過年的,城門口的盤查不知道為啥,比平時還嚴格不少。
”
“還真是。
我今晨出門拜年,路上遇着了我一個遠房表侄。
往常遇着,他肯定會同我見個禮,打聲招呼,今日也不知道咋了,他想着心事,隻顧埋頭走路,居然連我都沒認出來。
他可是在衙門當差的……”
“那些個北戎人不過年節,往年經常趁着這種時候鬧事。
今年别是又作妖了!
”
衆人你一言、我一語地道出了今日遇到的反常。
她們都是當孩子娘,甚至當孩子奶奶的人了,又是豐州城裡土生土長的,比宋玉枝這樣的外來人更知道其中的利害。
也就不用宋玉枝再明着提醒,各家都說好先這兩日先不急着四處走動了,先在家觀望兩日再說。
最後張大嬸還特地留了一留,叮囑宋玉枝小心一些的同時,還說讓宋玉枝若是遇着麻煩了就大喊,她家聽到響動會第一時間過來幫忙。
宋玉枝一一應下。
也就隔了一日,豐州城内的氣氛就變得想讓人不注意到都難了——
鞭炮爆竹的聲音不再成片,而是稀稀落落的。
路上再不見提着年禮、走親訪友的行人。
一些個全年無休的店鋪,都已經關起門來,不再做營生。
到了初五這日,街上更是看不到複工的鋪子,聽不到任何迎财神的鞭炮聲。
趙大娘跟着張屠戶去附近的街上看情況,還被巡邏的官差給趕了回來。
到處都是一派冷清的氣象,頗有些風聲鶴唳的味道。
也就在初五過後,城外交戰的消息,終歸還是徹底蔓延開來。
宋玉枝站在院子裡的時候,時常都能聽到車輪滾動聲和匆匆的腳步聲。
清水巷裡好多人都出城往南去了。
一些人家或是感念宋玉枝素日裡的照拂,或是感謝她前幾日的提醒,還特地登門邀請宋玉枝一家結伴出城。
另一些人家則顧不上這些細枝末節,直接收拾了細軟就走。
到了初七,清水巷裡就隻剩下一半人家了。
而同剩下的人家也不是不想走,隻是因為家裡老人不方便、孩子太小、銀錢不湊手、外地沒有可投靠的親眷等各種原因,實在沒地方可去。
正月初八,這日一大早,一隊官差來到了清水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