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鐵鍋焖飯
家裡缺了好多日常用的東西,外間的鋪子又尚未開門,宋玉枝暫時沒有那個閑情逸緻做什麼精細吃食。
她就隻做了一大鍋鐵鍋焖飯。
說起來跟煲仔飯的做法差不多,無非就是揀家裡剩下的食材,把臘腸、鹹肉切成丁,碼上泡發的香菇幹、豆角幹,并一些白菜,切成片或者絲,焖在米飯上,最後調一個醬汁,把各色食材同米飯攪拌均勻,撒上一把碧綠的小蔥。
若說有什麼不同的,就是小院裡的菜籽油讓人給偷幹淨了,宋玉枝這次用的是離家前藏起來的豬油。
豬油價格貴一些,但拌進剛出鍋的熱米飯裡,會迅速融化,浸潤每一粒米飯,使米飯粒粒飽滿,晶瑩剔透,香味也更上一層樓。
宋玉枝剛叩了兩下門,小石頭循着味道就來開門了。
“教頭夫人!
”小石頭歡快地喊了她一聲,很有眼力見兒地用他那條完好的胳膊,接過宋玉枝手裡的托盤,“您怎麼還親自送飯過來?
您知會一聲,我去取就是!
”
宋玉枝說不礙事,“兩步路而已,我正好出來散散。
順道也來清點一番這處的遺失損耗。
”
前頭城内還沒有遭逢大亂的時候,宋玉枝就把大部分好東西都挪到小院裡,但還有一些不好挪動的,或者暫時用不到的東西,仍留在了這大院子裡。
尤其是這處的東屋,算是宋玉枝和沈遇的婚房,一應家具都是嶄新的,才用了半年,都不方便帶走。
也是時候該清點一番。
小石頭一面迎了宋玉枝進去,一面道:“教頭都和我們說了,東屋是他和您日常住着的屋子。
我們都沒往裡進。
”
宋玉枝颔首,她對這些個民兵觀感都不錯,自然知道他們是有分寸的。
後頭宋玉枝讓小石頭先把飯端到堂屋,分給其他人。
她自己則去往東屋。
東屋的門上,宋玉枝之前挂上的那把鎖已經不翼而飛。
推門一瞧,宋玉枝不禁挑了挑眉——
隻見屋裡空空蕩蕩,隻剩下一個孤零零的炕頭。
原說那些“光顧”小院的人,沒把她藏起來的東西給搜刮出來,隻揀了面上的東西拿。
敢情他們是把東屋給徹底搬空了,騰不出手,也分不出時間去找其他的了!
這些嶄新的家具倒也隻值個幾兩銀子,并不算如何昂貴。
卻都是沈遇在成婚前,一點一點,親自按着宋玉枝的喜好弄來的。
心意比銀錢貴重。
無奈已經丢了,到底是誰拿了去也無從可考。
宋玉枝看過後,原樣把屋門虛掩上,退了出去。
小石頭又過了來,見宋玉枝神色有些不好,他立刻道:“教頭夫人,您别擔心。
等我們休息過這程子,就去幫您把丢的東西都給尋回來。
”
宋玉枝失笑道:“前頭城裡那麼亂,你們都不在城裡,甚至留在這裡的街坊,都沒敢走出家門,同那些入室劫掠的賊人照面……你們上哪裡尋?
”
小石頭挺了挺胸膛,“夫人這就不知道了。
這些搶走的東西,不能過明路,賣去哪裡都是有定數的。
特别是那些大件的家私,雖然沒寫誰家的姓名,但各家的樣式、用料都不統一,好辨認的很。
到時候我們循着線索,找到偷東西的人,給他們一鍋端!
”
堂屋裡傳來其他人附和的聲音,“對!
給他們一鍋端,讓他們賠錢!
”
“若是他們賠不出銀錢,就把他們打包送進大牢,好歹能很出口氣!
”
西屋裡還躺着的民兵同樣出聲,“大牢是肯定要送的,但若是想出氣,咱們在把他們送進去之前,也去他們家,把他們的家搬空,然後當着他們的面,一文錢一樣賣給拾荒的,氣死他們!
”
宋玉枝方才還有些興緻不高,聽到他們這些個義憤填膺的話,宋玉枝不禁笑出了聲,“一個二個說得這樣厲害,可是傷都養好了?
”
這樣問着,宋玉枝擡腳就往堂屋裡去。
結果沒走兩步,小石頭快步上前把宋玉枝給擋着了。
小少年神色不自然地道:“夫人不用往裡去了,等回頭大夥兒吃完飯,把碗筷、托盤那些都洗好了,我再給您送去。
”
宋玉枝并不算好奇心重的人,
擱平時,如果别人有什麼不方便給她瞧的,她也不會多看多打聽。
但現下一衆民兵都在自己家裡養傷,沈遇又操勞過度,昏睡不醒,夫妻一體,她自得肩負起照看他們的責任。
宋玉枝便瞧了小石頭一眼,把小石頭瞧的不敢阻攔,她繼續往堂屋裡去。
堂屋裡無甚貴重東西,桌椅闆凳那些還是從前的屋主周刀頭留下的。
這處就無甚被洗劫的迹象,跟原來幾乎沒變化。
但等看清堂屋裡的衆人,宋玉枝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原說自打自家回到清水巷,出門接待來往的一直隻有小石頭,敢情是因為隻傷了一條胳膊,而沒有缺失身體部位的小石頭,已然算是受傷最輕的了。
而堂屋裡其他民兵,個個都是缺胳膊少腿的,傷處裹着厚重的紗布。
他們尚且如此,不知道那些還躺在屋裡起不來身的人,是何等慘烈的模樣!
看到宋玉枝過來,衆人如鳥獸一般,從桌前散開,盡可能地将殘缺的地方給藏起來。
小石頭落後宋玉枝兩步,趕上前道:“教頭夫人,您還是先回去吧。
仔細别吓着您。
”
“對對,您先回去吧。
這要是把您吓着了,教頭肯定不高興。
”
“哪怕教頭不發作我們,我們心裡也會過意不去。
您放心,我們就在這養幾日,等霍大人騰出空來,我們立刻就走。
”
宋玉枝擺手,示意他們不用說下去,“我又不是紙紮的、泥捏的,哪裡有這麼嬌貴?
再者,我還有正事要同你們說呢。
”
宋玉枝走進堂屋,随意揀了個地方坐下,一邊示意其他人坐下,一邊道:“你們可還記得,先前你們在我這寄存的家書?
這一旬日子我已經都整理潤色好了。
現下我就是想問問你們,家書準備什麼時候往家送?
”
一衆民兵最記挂的,就是對他們的去向尚且不知道的家人了。
偏偏現在戰事眼看着就要結束,他們已經提前回了城,卻又因為傷勢,暫時不方便歸家。
若是盡快能給家裡傳信,讓家人知道他們先前不告而别是做什麼去了,現下又還活着,那是最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