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上百兩純利潤是穩的
隔天一早,打定主意要回報宋記的唐木匠,就往鄉下跑了一趟,請教他老爹和大哥。
一開始,唐老爺子和唐大伯和前頭的唐木匠一樣,聽到宋記月餅盒的要求,都十分頭大。
覺得沒必要為一點賺頭,費那老鼻子勁兒。
後頭得知唐家小哥不用束脩,到了宋記學木雕,于情于理,他們唐家都該有所表示。
兩人便沒有了二話。
父子三人沒日沒夜鑽研了一夜,最後還真的想出了法子——
他們把月餅盒最下頭一層單獨制作,進行蒸煮脫脂,再烘幹,反複刷漆,最後再利用榫卯工藝,同上方兩層拼起來。
經過試驗,隻要控制下頭放冰的數量,輕易就不會漏水。
除非遇到極端情況,整個食盒翻轉過來。
當然如果那樣了,也就不用擔心流出的水,會毀了上頭兩層的月餅了,因為月餅本身也經不起那樣的颠簸,被水浸透之前就碎了裂了。
又過一天,唐木匠就拿着樣品去給宋玉枝過目。
宋玉枝從來不懷疑古人的智慧,隻是問:“您做出來的這個,說是普通裝吃食的木盒,都有些委屈它了。
我瞧着跟工藝品似的,再沒有不滿意的。
隻是除開木盒本身的步驟外,還需要蒸煮、烘幹和刷漆,會不會太麻煩了?
”
她查看樣品的時候,正在用飯的小夥計們也都過了來,站在一旁幫忙幫忙掌眼。
唐家小哥也在其中。
他手裡端着個海碗,裡頭又是白米飯,又是各色新鮮的熱菜,堆得都冒尖了,吃得他嘴上油汪汪,臉上神采飛揚的,看着比在自家鋪子裡時還快活!
唐木匠見了,臉上自然多了幾分笑意。
“小娘子不用操心那個。
我大哥家孩子多,加上我家幾個人,合計十幾口人,肯定來得及完成。
”
一旁的唐家小哥也跟着道:“沒錯。
我大伯也是個木匠,就是因為孩子多,才一直沒能攢銀錢,搬到城裡來。
有他們幫忙,做二三百個這樣的木盒,不在話下。
”
宋玉枝哪裡是擔心唐記完不成訂單呢?
純屬是覺得木盒的人工成本太高了,而唐記又隻按着普通木盒的市場價收費。
唐記吃虧是必然的。
畢竟要用到唐大伯家的人手,唐木匠總不能讓侄子們打白工,肯定得付他們工錢。
說不定唐木匠還要倒貼。
從她欲言又止的神情裡,唐木匠覺察出一些,但隻作不知,“那我這就去和我爹他們說,先按三百個做。
小娘子也不用給什麼定金了。
我家小子日日都來你們宋記,俨然已經是半個宋記的人,我還怕你家還能跑了不成?
”
說完,唐木匠就逃也似的走了。
根本沒給宋玉枝再開口的機會。
等宋玉枝好笑地提步追出門去,唐木匠的背影都變成一個小點了。
她遂也不急着同唐木匠掰扯了,左右正如他所說,有了唐家小哥這層關系在,兩家已經達成了深入合作,往後多得是來往的機會。
*
自打宋記預售月餅禮盒開始,凡是預訂禮盒的食客再來光顧宋記,就發展出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流程。
走到門口,他們會先駐足看一眼沈遇帶着徒弟雕刻木雕。
看沈遇動作越來越快,三個小學徒也在沈遇的指點下,不帶一點懈怠,雕得有模有樣的,他們再往店裡進。
進店之後,也不和往常一樣開始點菜,而是還得踮着腳、伸着脖子往櫃台裡瞧一眼,看到那兩個小金錠還擺在那,未曾被收回去、被人偷了去。
接着才開始打飯點菜。
最後他們在小櫃台付錢,還要看幾眼擺在上頭的、已經雕完工的木雕成品。
今日還多了一個步驟,宋玉枝把做好的木盒樣品也擺到了小櫃台上。
那獨具匠心的木盒,毫無疑問地收獲了一波好評。
許多人已經在想着木盒的用途了,說來日給自己夫人放胭脂水粉的之類也是極好。
就在這樣的氣氛中,宋記的月餅禮盒銷量持續走高。
到了七月下旬,宋知遠幫忙一統計,禮盒已經售出去一百八十多盒,且消息不胫而走,每天還有老客人帶動新客人過來。
這些個新客人到來後,當然也不會上來就直接預訂,尚且看不見實物的禮盒,少不得還要親自嘗嘗宋記的吃食。
吃着覺得很不錯,他們才會心甘情願地付銀錢。
如此之下,加上烤鴨帶來的收入,月底宋玉枝和宋知遠一盤賬,暫且不算月餅禮盒的銀錢,宋記的毛利潤直接就突破了百兩,來到了一百五十兩附近。
就算扣掉店租和宋記所有人的工錢,和一些個暫時不好統計的隐形支出,百兩純利潤總歸是穩的。
算清楚之後,宋知遠就止不住地笑起來,“八月才是咱家正式開售月餅的時候,生意隻會比現下更好,賬目更多……姐姐,我要申請一筆公費,多買幾本賬簿。
”
宋玉枝讓他隻管買,“除開賬簿,筆墨紙硯那些,你也看着買。
另外眼瞅着就要入秋,也該把秋衣裁起來了,你去問問其他人,統計一下大夥兒除了衣服外,還要不要添鞋子襪子那些個……咱們一并購置了。
”
宋知遠應了一聲,很快就把消息宣布給其他人知曉。
衆人立刻就不幹了,一道過來尋宋玉枝說道。
張栓子道:“東家給這工作服寬大,我穿着正好。
不必浪費銀錢裁新的。
”
來上工晚,但是已經胖了一圈的狗蛋羞紅了臉,說:“東家也别給我做,我是最近吃的太多了,才顯得衣服緊了。
我後頭少吃一點,馬上就能瘦回去。
”
葉兒說:“師父除了工作服外,前頭才給我和葵兒裁了新衣,我們個頭都長得不快,都合穿的很。
”
趙大娘也是一樣拒絕,“枝枝你給孩子們裁就好。
我這把年紀還穿啥新衣裳?
我就不用了。
”
宋玉枝一個都沒理,直接對宋知遠說:“那不用統計了,就按着一人從裡到外兩身計數。
”
宋知遠最聽他的話,把宋記所有人,包括周氏和最後來的唐家小哥,全都登記在冊。
看衆人還要接着再說,宋玉枝最後擺手道:“都不用忙着拒絕。
衣裳雖是送與你們的,但你們穿着精神體面,才能給客人留下好印象。
自然得走公賬。
其次,也别說少吃一點,就不用裁新衣的話。
且不說你們大多都是還在長身體的年紀,就說下個月……”
“下個月可還有一場硬仗在等着我們!
”
這話一出,衆人立刻不再發表意見,安靜了下來,向宋玉枝投來詢問的目光——
宋記的月餅禮盒賣的這樣好,明顯就是大勝在望,怎麼就還有一場硬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