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搶占先機(求票加更)
宋玉枝當然不會和李貴合作。
莫說她現下隻是缺了一點流動資金,就是真窮得揭不開鍋了,宋玉枝都不會有那種想頭。
且不說李貴這人秉性不好,就說他那好逸惡勞的的性情,宋玉枝都不會放心他當自己的經銷商。
就算李貴看在銀錢的面子上,沒想着再給她使絆子。
但他手底下的人魚龍混雜,等李貴嘗到了甜頭,想來又會跟前頭似的脫開手來,讓手下的人自己看着辦。
吃食又不比旁的,現下這種天氣,更是稍不注意就容易變質,真要把人吃出個好歹來,砸了宋玉枝苦心經營的招牌,那真是撿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償失!
方才宋玉枝沉吟不語。
不過是李貴的話給宋玉枝提了個醒兒,她在小攤檔上受到時間和環境限制,發展不出更多生意。
但她又何必把目光局限于碼頭呢?
正如李貴所言,現在宋記可不隻是在碼頭上出名,而是在整個豐州城都出了名!
曆來午市結束後,一家子稍微把攤檔上拾掇一陣,賣上一會兒湯水,就得趕在關城門之前,收攤歸家。
但宵禁和關城門,中間還隔着好幾個時辰呢!
城裡很多人都是宵禁前,才歸家用飯。
利用這些時間去做城裡的生意,怎麼可能沒有進項呢?
連模式都可以直接套用李貴提出來的分銷模式,甚至都不用去另外選人。
前頭清水巷的半大小子們,能從碼頭閑漢手底下搶到訂單,工作熱情連宋玉枝都為之咂舌。
隻是端午結束後,碼頭上的治安恢複成平素的模樣,他們的家長這才不放心讓他們過來接着上工。
這一旬多來,一衆驟然失業的小子們可不得勁兒了,沒敢直接來找宋玉枝,卻都托了宋知遠幫忙傳話,說他們還想來給宋記當幫工。
無奈責任重大,宋玉枝便不敢應承下來。
現下宋玉枝經過李貴這麼一提醒,阻滞的思路暢通起來。
她準備收攤後,歸家休息上片刻,便接着做蓋澆飯,而後就讓小子們拿去賣。
清水巷的人家條件都算中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闆車。
随便他們是用籃子來裝,還是用推車來,也随便他們家裡多少人出動,反正賣出去一份,宋玉枝就給他們抽成一文錢。
這銀錢給跟自家交好的街坊四鄰掙,可比給李貴掙,讓人覺得舒坦多了!
而且在自家做飯的話,宋玉枝也不用像在小攤檔上這樣,一鍋接一鍋、連軸轉地炒菜。
宋家小院光竈眼就有兩個,竈台的密封性也遠超小攤檔上的,火力更旺更猛。
上個月宋玉枝休病假的時候,就在家炒過大鍋菜,事半功倍。
當時趙大娘還覺得那樣的經營模式挺好,提出過讓宋玉枝往後就那樣,在家裡做活,另外請人運送去賣。
無奈一趟運送大幾十、甚至上百份蓋澆飯,還得掐着飯點準時送達,并不是一般人力所能及的。
也就沈遇那樣天生神力、腳程又快的能做到。
總不能讓沈遇辭了管事的工作,來當專職搬運工吧?
就算沈遇和趙大娘都沒意見,但宋玉枝都會覺得大材小用,且在商言商,沈遇在柴炭行那邊得器重的很,工錢有二三兩之多。
請人跳槽,那至少得把人的工錢稍微上漲一些,對于宋玉枝而言,暫時還雇傭不起這樣的貴價員工。
而若是另外請人來運送,那起碼得請三個人左右,既得确保這三人信得過、做事穩妥,又得支付三個人的工錢,則也還是那句,成本太高了!
還不如她吃點苦,在小攤檔上熬着,一輪又一輪地炒菜呢!
現下則也不用考慮運送成本了,炒出鍋,裝進蓋碗,直接讓住在附近的小子們來取便是。
方才宋玉枝和自己弟弟說清了自己的計劃,小家夥這才沒接着憂心了,隻是不解地接着問說:“那姐姐既然沒想着同他合作,怎麼不一口回絕了他?
還說讓他三天後再來……看到他那張臉,我就想到他前頭怎麼欺負咱家的,可恨的很!
”
“我哪裡就願意看他的嘴臉?
”宋玉枝無奈一笑,“不過就是因為如你所說,那厮不是好人。
”
這種秉性本就不好的小人,最容易狗急跳牆。
宋玉枝就是擔心,自個兒一口回絕了,李貴狗急跳牆,直接冒用宋記的名頭,在城裡出售飯食,影響了自家的口碑。
早先她才差點吃過這種啞巴虧,不得不防!
使個緩兵之計,拖上三天,先機便到了宋玉枝手裡,她有時間提前部署,防止那種情況發生了。
“那姐姐準備怎麼部署?
”
正當這時,周氏等人從外頭買菜回來了。
因臨時來幫忙的古家夫妻到底是外人,姐弟倆便沒有接着說下去。
宋玉枝發布了新的工作内容——
趙大娘需要再去買一趟菜,後頭用小推車推回清水巷。
古家夫妻則把他們的女兒喊過來,給宋玉枝當半日散工。
至于周氏……她得先回家去,宋玉枝湊在她耳邊說了一陣子話。
周氏和趙大娘一頭霧水,但素來在營生方面都聽宋玉枝的,兩人便也沒有當着外人的面多問,立刻去辦事。
而同樣雲裡霧裡的古家夫妻,則也沒有二話。
宋玉枝肯提前數日,歸還被她經營得名聲大噪的攤檔,還不開任何附加條件。
他們心懷感激,自然是無有不應的!
更别說,這幾日他們看宋玉枝這邊應付不過來,主動來幫忙,雖然他們堅持不要工錢,但宋玉枝卻為人公道的很,按着碼頭散工的市價,給他們開了工錢。
他們的女兒十二三了,過去就在自家攤檔上幫工。
隻是後頭他們換到流動攤位,多帶一個人過來,就得多繳納一份人頭錢。
這才隻讓她留在家。
現在挂靠到宋玉枝這邊的固定攤檔當散工,隻要宋玉枝去和差役說一聲,便不需要繳納那份銀錢,另外還能得半日的工錢,怎麼說也是一樁好事!
幾人兵分幾路,很快完成宋玉枝分配的任務。
小攤檔照常營業到午後,宋玉枝把剩下的一些湯水,免費送給了客人和附近的攤販,托他們幫着同後來的客人解釋一下,就說她得進城相看鋪子,最近的營業時間會縮短一些。
然後就收攤回城了。
後頭自然還有陸陸續續的客人按着之前的營業時間,尋摸到小攤檔這邊,卻吃了個閉門羹,少不得要嘟囔幾句。
但聽了附近攤主的解釋,客人們也早就知道宋記早早地就放出話來,要在城裡開食府的,且等真正的宋記食府開張,那自然得從早開到晚,他們便也不用巴巴地湊着時間來光顧了,便也沒有真的怪罪什麼。
而宋玉枝這邊,已經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