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開局流放?
廚藝在手,天下我有

第二百三十八章 端午之後初相見

   如張大嬸這樣,放了三兄弟搭伴兒出去兜售飯食,比較放心的,便沒有跟他們同行,留在宋家小院裡,接着幫宋玉枝收拾竈房。

   更多的,則是像鐵牛他娘那樣,覺得自家孩子比較内向,亦或是放心不下的家長,則會陪伴自家孩子出行。

   這方面宋玉枝也并不去幹涉什麼。

   最開始的時候,她把半大小子們進行分組,還特地打亂了順序,讓栓子柱子他們兄弟幾個不在一組。

   就是怕他們年紀太小,心不定,又是第一次出來給人做工,别回頭活計做到一半,就自顧自玩耍起來了。

   把不怎麼相熟的兩人分在一組,可以讓他們互相督促。

   經過端午前後的考察,足可見這幾個小子比大人做工還積極,并不需要增設什麼條條框框。

   且今日售賣飯食,是記件發工錢。

   可不像碼頭那會兒,即便一單沒做成,都能有免費的包子和湯水可用。

   宋玉枝就更不用操心那些了,全讓他們自由發揮。

   等人都走得差不多,宋玉枝就去燒了一鍋熱水,用熱水絞了帕子給周氏敷眼睛。

   沒多會兒,趙大娘和張大嬸一道收拾好了竈房,幾人坐在一起說了會兒話。

   到了用夕食的時辰,張大嬸自覺地起身告辭,說還得回去給張屠戶做飯。

   宋玉枝前頭沒說管飯的,便也沒給其他小夥計或者小夥計的家長準備飯食,隻留了自家四口人要用的飯菜。

   多添一雙筷子的話,也不會不夠。

   但附近的家長們都卯着勁兒、要把自家孩子塞進宋記當正式員工的檔口,宋玉枝還真不好太過區别對待。

   她便也沒有留張大嬸用飯,隻去盛了一小碗菜,親自送了張大嬸出門。

   “嬸子在我家忙到這樣晚,心裡肯定還記挂着栓子他們兄弟三個,添個菜您也能少忙一陣子。

   打從宋玉枝家搬過來,兩家就沒少互相送東西。

   張大嬸便也沒推辭,笑道:“我這還忙啥呀?
有了你這碗菜,回去下一碗清水面,就夠你叔吃的了!

   三個皮猴兒子都不在家,媳婦又一直在隔壁,隻聽到聲音、見不到人影,張屠戶一個人在家也是閑得慌,隻是礙着面子,做不出上門尋媳婦那樣的事兒。

   聽到說話聲,張屠戶突然應聲說:“我不吃菜,我光吃面就成。
菜給你吃,剩下的分給咱兒子。

   張大嬸沒想到她就守在宋家小院附近,正一心一意跟宋玉枝說話呢,冷不防聽到他的聲音,被吓了一跳,張口就笑罵他道:“好大的人了,還這般沒正形兒?
回來也不吱聲,我還當你不着家呢!

   張屠戶挨了通罵,也不見惱,笑眯眯地從張大嬸手裡接過菜碗,“誰不回家了?
我真要這會子還不歸家,你就該拿着搓衣闆去鋪子裡找我算賬了!

   當着宋玉枝這小輩的面,張大嬸臉上一紅,沒好意思接着說他什麼,隻啐他一口,拉着他回家去了。

   看他們夫妻這般恩愛,宋玉枝不禁跟着笑起來。

   或許是張屠戶提到了搓衣闆,宋玉枝就突然想到了沈遇。

   上回柴炭行的夥計看見他們二人同行,便也說過這種類似的話。

   自打上次那粽子事件之後,兩人還一次都沒碰上面。

   據趙大娘說是柴炭行那邊活計多,他近來都得在宵禁前才能回到家。

   那會子宋玉枝都已經上炕入睡了。

   而等到第二日沈遇起身的時候,宋玉枝則已經出發去上工了。

   兩人跟對不上時差似的。

   張記柴炭行那邊是一旬左右休沐一次,算算日子,明日沈遇就又該休沐了。

   那會兒必然是要碰面的。

   沈遇還記得醉酒那日的事嗎?
還記得多少?

   還是說,他都想起來了,這些日子才特地晚歸,就是怕同她碰面而尴尬?

   思緒紛飛之際,宋玉枝吃完了一餐夕食。

   還好沒多會兒,宋玉枝也沒空胡思亂想了——小夥計們早早地就回來了!

   這次他們上工可比之前順利多了,之前還得背着宋玉枝教的話,賠着笑臉仔細跟人推銷。

   現下隻是剛到地方,還沒開始吆喝,就有人眼熟他們身上的大紅色條幅,主動過來搭話。

   等到他們吆喝起來,喊出“宋記食府”的名頭,那聞訊前來的人就更多了!

   加上七八十份蓋澆飯聽着多,但分到每個人手裡,也不過就七八份,豈不是一下子就賣出去了?

   要不是他們需要同客人說解釋,蓋碗得提前付兩文錢押金,可以等着明日他們過來的時候歸還,也能去碼頭上固定攤位處歸還,和他們謹記着宋玉枝的吩咐,一路逢人宣傳,想吃正宗宋記飯食,就得認準這玉蘭花枝的徽記……

   都不用折騰到這會子,天黑之前就能回來了!

   半大小子們一邊把到手的銀錢上交,一邊熱火朝天地聊起來。

   有個小子笑容滿面地說:“明天我還要去我分到的那條街,那幾個主顧都把家裡的地址告訴我了。
讓我明日去取碗,順帶把明日的都訂上了!

   這樣能接到預訂單的,曆來是最風光的,不隻能得到誇獎,還另外能多得一文錢工錢。

   其餘小子無不豔羨,先前當過“銷售标兵”的張栓子更是握着拳頭,鬥志滿滿地說:“我今天才剛開始吆喝,幾碗蓋澆飯就讓人都給‘搶走’了。
明日我會更加努力的!

   素來穩重的鐵牛倒是沒急着發宏願,隻是小聲詢問宋玉枝說:“宋姐姐,明日能多給我們一些飯食嗎?

   這七八份實在是不夠賣啊!

   要不是都知道宋玉枝白日裡在碼頭上已經夠辛苦,早就有人提出“抗議”,而不是這麼好聲好氣地詢問了。

   “這肯定啊。
”趙大娘幫着接口,“枝……咱們東家出了名的手腳麻利,做菜又快又好。
就是一直被環境條件限制了。
要我說,明日就不在這燒菜了,改去我家。
我找個相熟的泥瓦匠,把竈頭修葺一番就是!

   這還真是,宋家小院隻有兩個竈眼,宋玉枝燒四個菜,就得分四鍋,燒兩回,中間還得花費時間刷鍋。

   而隔壁原屬于周家的院子,則處處都比小院寬敞。

   那邊竈房、竈台更大,竈眼也有四個。

   隻要宋玉枝能一心多用,同時看顧四個鍋裡的菜,同樣的時間,就能做出雙倍數量的菜。

   中間刷鍋的活計也不用宋玉枝再沾手。

   前頭宋玉枝一直沒用那邊的竈房,就還是因為曆史遺留問題——周師傅一個人住太久了,屋子需要修葺的地方太多,竈眼也隻有一個頂用。

   趙大娘和沈遇搬過來後,修補了好些日常要用的地方,竈房那邊還未怎麼動過。

   反正一個竈眼也夠他們娘兒倆日常使用了。

   宋玉枝簡單算了算,今日七八十份蓋澆飯,除去給小夥計們的一文錢抽成,還能掙個三百文左右。

   若是借用趙大娘那邊的廚房,把蓋澆飯數量翻一倍,那一天能掙個六百文,維持到月底,還真能湊出好幾兩銀子,當新店裡的流動資金。

   所以宋玉枝就應承下來,讓趙大娘盡管去找師傅,她來出這部分銀錢。

   翌日從外頭回來,宋玉枝就見到了左手瓦刀、右手泥抹子的沈遇。

   敢情這就是趙大娘口中“相熟的泥瓦匠”?

   宋玉枝忍俊不禁。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