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麻辣小魚幹和肉夾馍
前頭沈遇給的那些野菜和菌子,暫且不論,已經是很合宋玉枝的心意。
光是小猞猁一樣,就讓宋玉枝覺得很有必要做點什麼——
養了這小東西兩日,宋玉枝才發現它雖然精乖通靈,卻嬌氣的很。
之前沈遇給了宋玉枝一袋子自己烘的肉幹,說喂那個就好。
可幾頓之後,小猞猁就對那又柴又硬的肉幹,表現的興緻缺缺。
反而對宋玉枝做的飯食很是感興趣的模樣。
經常一家三口用飯食的時候,小猞猁就蹲在條凳上,時不時用爪子輕輕扒拉宋玉枝的衣袖。
宋玉枝還是按着養貓的思路來養這小家夥,想着吃太多油鹽對它不好,便每次都隻作不覺。
後頭小猞猁就不纏着她了,改去纏着宋知遠。
宋知遠喜歡它喜歡的不行,說小猞猁是吓跑那些個野貓的大功臣,還動用了他輕易不舍得用的工錢,給小猞猁買了一把專門的梳子,每天給它梳毛,趁着下午晌天氣最好的時候,還一點不嫌麻煩的給它洗澡。
在宋玉枝眼皮底下,宋知遠倒是沒做什麼,但是轉頭宋玉枝沒看到的時候,宋知遠卻拿了剩菜給它吃。
吃的小猞猁第二天直接竄稀了。
宋玉枝下午晌回來,看它蔫蔫哒哒的,就和宋知遠帶着它去看了獸醫。
好在豐州城裡人吃的藥貴,獸藥倒還是普通價格,花進去幾十文錢,配了一副藥來,吃着也就好了。
宋知遠後悔不疊,用他自個兒的工錢支付了湯藥費,保證以後肯定不會心軟,再喂小猞猁亂七八糟的東西了。
宋玉枝倒是沒怪自家弟弟,畢竟小猞猁長得那麼可愛,圓溜溜的大眼睛不錯眼的看着人的時候,連她都覺得心都要化開了。
弟弟抵抗不了這種“攻勢”很是正常。
而且這小猞猁雖說是她決定要養的,但她日常忙着攤檔上的活計,就已經分身乏術。
說來還都靠宋知遠來照顧它。
總不能她自個兒啥也沒幹,反過來嫌棄幹實事的人。
她隻是在想,她才剛養了小猞猁兩日,就差點不注意讓他得病了。
這小猞猁是沈遇身邊養了好些天才帶回來的,據說一開始還受了傷,奄奄一息的,這才被母猞猁給舍棄了。
也不知道那些天裡沈遇費了多少心思。
這麼想着,宋玉枝給沈遇準備東西的時候就格外用心了。
她提前一天在碼頭上買了一些人家晾曬好的小魚幹回來。
其中有小公魚、丁香、鰽白等雜魚,以小公魚為多,都是手指長短。
價格倒不貴,畢竟這種小魚很是常見,做法也十分簡單。
通常就是從水裡撈起來之後,除内髒和鰓,清洗幹淨,直接放在魚架上晾曬,也不會在裡頭擱什麼調料,吃多了整個嘴巴裡都犯腥。
同樣是家貧又愛吃酒的男人,買回去當下酒菜的。
宋玉枝親自采買的時候親自挑選了一番,這些小魚幹整尾完整,在側面有一條銀白色縱帶,魚的肚皮也都沒有破。
買回來之後,宋玉枝先把小魚幹洗淨,瀝幹水分。
小猞猁聞着腥味又精神奕奕地圍了過來。
宋玉枝想着這東西既不油也沒擱鹽,就喂了小猞猁一根,又觀察了一陣,見小猞猁沒有什麼不适,後頭瀝幹水分之後,她留下了一小部分給小猞猁當口糧。
剩下的,宋玉枝在鍋裡多放一些油,下鍋煎制。
煎制到小魚幹挺實了,宋玉枝才給小魚幹翻了個面兒。
小猞猁聞着香味就越發不肯走了,宋知遠把它抱了出去,它隔了會兒自己又跑進來。
也不是搗亂,就是把嘴饞兩個字寫在臉上,東嗅嗅西聞聞的,圍在宋玉枝腳邊直打轉。
宋玉枝好笑地看它一眼,“現在不出去的話,一會兒可别跑哦。
”
小猞猁歪了歪頭,一副似懂非懂的模樣。
宋玉枝把煎好的小魚幹盛了出來,在鍋裡留了一些油,然後放入花椒和切碎的幹辣椒,小火一炒,又麻又辣的香味蹭一下就上來了。
獸類的嗅覺遠比人類敏銳,剛還像牛皮糖似的小猞猁,頓時一跳三步遠。
一溜煙似的跑出了竈房。
宋玉枝本來就喜歡做吃食,現下有了這小東西調劑心情,越發覺得事半功倍。
很快,當花椒和辣椒香味最濃郁的時候,宋玉枝放入小魚幹,再經過一輪翻炒,焦香酥脆的小魚幹就出鍋了。
宋玉枝留了一些自家人吃,其餘的都放在一個大盆裡。
翌日淩晨時分,宋玉枝又提前一些時間起身,去了隔壁張屠戶家,額外多買了一小塊五花肉。
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和蔥姜、桂皮、香葉、八角等香料,再加入鹽、醬油、米酒等調料在鍋裡炖煮上兩三刻鐘,徹底入味之後,夾到新烘好的白面夾馍裡,再在其中澆上一點肉汁,光是看着就讓人食指大動。
想着沈遇胃口比常人大一些,宋玉枝給他做了三個。
後頭她一邊再利用那鍋鹵湯鹵下水,一邊留心着隔壁的響動。
晨光熹微的時候,宋玉枝依稀聽到了趙大娘的說話聲,便把肉夾馍和麻辣小魚幹分成兩個油紙包裝好,帶着東西去了隔壁。
上一次沈遇進山,趙大娘以為他幾日就回,便沒有特地早早地起身相送,更沒有額外給他準備什麼東西,讓他背着弓箭和一個小包袱就出門去了。
誰知道他一趟去了那樣久,回來後人還瘦了那麼多,讓趙大娘心疼的不成。
趙大娘正在給他檢查行囊,“幹糧,水,換洗衣裳,鬥笠,蓑衣……”
如此檢查了好幾遍,趙大娘仍覺得不夠,說不行再背一床被子去。
别看現下天暖,山裡晝夜溫差卻很大,夜間還容易下雨,更深露重的時候,人很容易病倒。
沈遇無奈地低低喚了一聲“娘”。
他自然不是嫌趙大娘瞎操心,兒行千裡母擔憂,自古有之,可是他真帶不了那樣多的東西——
倒不是提不動,而是大夥兒都乘牛車去的,若是人人都大包小包的行李,闆車上都放滿了,回來的時候還怎麼拉柴火?
宋玉枝就是這會兒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