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柳葉刀削面
宋玉枝将那薄鐵片洗淨擦幹,然後将裝了小魚湯的湯鍋的鍋蓋揭開。
她用一塊紗布蓋墊在胳膊上,紗布上是鍋蓋,鍋蓋上放置饧好揉好的面團。
另一隻手則将那薄鐵片捏在指尖。
這略顯怪異的姿勢剛擺出來,趙大娘不覺就多看了她兩眼。
她算跟宋玉枝認識的,尚且不知就裡,别的路人就更别說了。
尤其被金麻子那響亮的吆喝聲吸引過來的客人,在經過宋玉枝身前的時候,不由就放慢了腳步。
感覺已經吸引到了幾道好奇打量的視線,宋玉枝便一手托面,一手拿鐵片,開始了動作。
她先站在湯鍋旁試了兩下,白皙松軟的面團被削成了中間厚、兩邊薄的刀削面,落入那咕嘟嘟的奶白魚湯裡。
熟悉了手感後,宋玉枝又略微調整了一下手勢和力道,一刀,兩刀,三刀……
而後越來越快,那薄薄的鐵片在宋玉枝手裡像活過來一般,幾息工夫,就削入了數十根面條落入鍋中。
有人瞧見了,自然好奇出聲詢問:“小哥這是幹啥,玩雜耍?
”
相傳刀削面的起源于元朝,那時蒙古人為了防止漢人造反,沒收了全村人的金屬器皿,并規定百姓輪流使用一把菜刀,百姓沒有菜刀可用,有個老漢撿了個鐵片回家,其妻子回家“砍”面,後頭一傳十、十傳百的,成了流傳到後世的刀削面。
宋玉枝穿的這個大楚是個架空朝代,中間并沒有那段類似的曆史。
刀削面可能也有,但在原身的記憶裡,在京城的時候是沒吃到過這樣東西的。
也就是說,起碼眼下這刀削面還沒有普及到家喻戶曉的地步。
熟練的刀削面師父,一分鐘能削出一百二十根以上的面條。
宋玉枝上輩子練習的不多,這輩子又處在體弱的階段,臂力腕力都跟不上,而且她本人也有些強迫症,想保證每根削出來的面都大小相同。
因此一分鐘隻能削出近百根。
但對于沒見過刀削面制作過程的人而言,已然足夠吸引他們的注意了!
刀削面比一般的面耐煮,宋玉枝把東西擱了,才不緊不慢地回答道:“這不是在雜耍,就是在做面條。
這面叫‘柳葉刀削面’,吃着外滑内韌,軟而不粘,跟一般的手擀面、拉面口感都不同!
諸位客官若是有興趣,不妨試試?
一碗四文錢。
”
這會子趙大娘也不用宋玉枝再提點,立刻誇張地喊道:“什麼?
尋常的面也要三文錢,這什麼刀削面,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才貴一文錢?
!
”
她那嗓門還真是如她前頭說的那般,十分的洪亮,把隔壁金麻子的吆喝聲都壓了過去。
這一嗓子之後,果然圍觀的人群中有人跟着道:“是啊,才貴一文錢,我還沒看夠呢!
我來一碗,小哥再來一次!
”
宋玉枝彎了彎唇,笑看了趙大娘一眼,而後脆生生地應了一聲,再次開始“表演”。
常人想練這種活計,可能怎麼也要一年半載才能熟能生巧。
在廚藝上天賦異禀的宋玉枝則不然。
何況她上輩子本就正經學過、練過。
于是在削第二碗的時候,衆人就發現宋玉枝的動作快了不少,而且是越來越快,站的離湯鍋也越來越遠……
被削出的面條呈抛物線,一個不落,有條不紊地撲通撲通飛進湯鍋裡。
要知道在後世那樣娛樂活動豐富的信息爆炸時代,也多得是人喜歡看修牛蹄、刮香皂的視頻呢!
宋玉枝這别出心裁的刀削面表演,同樣的解壓,還因為是現場表演,多了幾分熱鬧有趣!
“我也要一碗,小哥能不能削的再快一些?
”
“還有我,我也要一碗!
不過,我倒是覺得速度已經夠快了,眼睛都快跟不上了!
小哥換點别的花樣來瞧瞧呗!
”
宋玉枝都耐心地一一應承,先把煮好的撈出,而後再記下每個客人的點單,開始一碗碗地照做,一會兒是加快速度,一會兒是改換面團的位置,将面團置于頭頂或者換用另一隻手,兩隻手輪流削面。
趙大娘則幫着把前頭的煮好的面端給客人,收取銅錢。
那前幾個已經買到刀削面的客人也不肯落座——坐到矮桌上可就看不見“表演”了!
他們就捧着面碗站在人堆裡,一邊接着目不轉睛地觀看,一邊時不時還要跟着喝上幾聲彩!
旁邊的人就笑罵:“别喊了,到底是四文錢一碗買的,快嘗嘗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吃!
”
“對,雖然隻貴了一文錢,但如果不好吃,我就不買了,跟着看看熱鬧就行。
”
那幾人一想也是,真金白銀買的吃食,光好看也不頂用!
而他們一嘗之下,就會發現那面真如同宋玉枝所言,不止每根都粗細大小一緻,呈現柳葉狀,十分的新鮮有趣。
口感和一般的面也十分不同,外頭軟滑,但裡頭十分有韌性和嚼勁兒!
再配上那奶白奶白的、一點不帶腥氣的鮮美魚湯,軟爛鮮甜的白菜,真真叫一個回味無窮!
各人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人是先一筷子塞到嘴裡,愣了一下之後就開始喝湯!
有人則是根本不擡頭了,自顧自大口嗦面!
那些個等着聽評價的看客急了,“到底好不好吃啊?
給句準話啊!
”
伶俐一些的則直接不等了,“傻不傻啊,要是不好吃他們會不吭聲了?
!
快,小哥兒給我來一碗!
”
“是啊!
也不知道這幹幹瘦瘦的小哥還能做幾碗,我也要一碗!
”
經人一提醒,不少人才反應過來這刀削面的制作過程十分損耗體力,攤主宋玉枝又看着十分瘦小,要是再猶豫下去,今兒個怕是真的嘗不到了!
衆人開始争先恐後地下單。
宋玉枝手下不停,還在忙碌,分身乏術。
幸好趙大娘還在,她幫着喊道:“别急,都别急!
一個個來我這交錢,交過錢的才能排在内圈等着!
不買的客官往外稍稍诶!
”
兩人分工合作之下,沒多會兒,宋玉枝那小食攤上的客人比前一日還多。
俨然已經到了水洩不通的程度!
反觀旁邊金麻子那兒,即便他冒用了“鴻運面”的名頭反複吆喝,也徹底被宋玉枝這邊的熱鬧給壓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