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觐見太後
這日宮宴的前半場,還真跟趙大娘預測的沒什麼差别——
天光大亮的時候,宋玉枝等人經過搜檢,被宮人引着去往仁壽宮。
從六品的翰林家眷,放到一衆來赴宴的夫人、小姐裡,實在不算什麼,連直接去正殿給太後請安的資格都沒有,隻有被請去偏殿等待的份兒。
方如珠倒是例外,方家畢竟有大功,她又是未來的皇子妃,已經算是半個皇家人。
因而一行人剛到仁壽宮,便有個大宮女過了來,說請她去太後娘娘身邊說話。
方如珠神色猶豫道:“我義母他們都在偏殿,隻我一人去往正殿,這實在有些于理不合。
”
方如珠隻是同宋家結了幹親,本就有更遠大的前程。
周氏不以為意地讓她盡管去,說自家不講究這麼些虛禮。
“那我去去就回。
等太後娘娘沒有吩咐了,我還回來侍奉義母,陪伴兩位姐姐。
”
方如珠這麼說着,又福了福身,才同那大宮女一道去往正殿。
在場的衆人目睹了整個過程,紛紛稱贊方如珠有一顆純孝之心,沒想着在場合上,光自己出風頭雲雲。
她們議論她們的,宋玉枝和周氏商量着,揀了個不起眼的位置落座。
轉頭,宋玉枝少不得問起宋玉錦,“說說吧。
今日這請帖,可是方如珠為你弄來的?
”
宋玉錦沒想到才這麼會兒工夫,宋玉枝就猜到了。
但轉念一想,宋玉錦又沒覺得這有什麼好掩藏的,便直接承認道:“是啊,如珠妹妹見我想來,便爽快應承幫我了。
同樣是姐妹相稱,我看她才更像是我的親姊妹呢!
哪兒像你似的……”
宋玉錦得了機會,嘴巴就不得閑,非要編排宋玉枝兩句才爽快。
宋玉枝見怪不怪,也懶得同她争辯, 隻接着問說:“那你非要和我們一道,可也是她的主意?
”
宋玉錦還沒同她交好到無話不說的程度,且也不想在人前表現得以方如珠馬首是瞻的模樣,便想也不想就否認道:“當然不是。
”
說着,宋玉錦幹脆搬出了方如珠前頭那套說辭,說自己隻是覺得在這種場合裡,自己形單影隻的不好瞧,又說怕宋玉枝第一次入宮,行差踏錯鬧出笑話,連累整個宋家。
方如珠說話的水平,可比宋玉錦強的多。
可謂是滴水不漏。
但也正因為這番言辭太過周全,宋玉枝一聽,就知道是旁人教授宋玉錦的。
宋玉枝看破不說破,隻在心裡存了個疑問。
兩人說了幾句話,偏殿裡女眷們的話題,不覺也從方如珠身上,轉到了方家其他人身上。
有人提起道:“也不知道方家大夫人今日會不會來……”
“這樣的場合,方家大夫人豈能不來?
”
“姐姐别說的這樣笃定。
我來時恰好遇着方家人了,隻看到了方家的老夫人,未曾見到大夫人。
”
這情形自然是有些古怪的。
若方家不是皇家未來的姻親,方家大夫人缺席這樣重要的場合,衆人說不定已經非議起來了。
現在她們提到這個,卻不敢編排方家大夫人的不是。
很快,有人用不大不小的聲音,幫着解釋起來:“你們不知道,方家大夫人昔年同方家大老爺剛成婚,就一道去往邊境運送糧草,在那裡懷上了方大姑娘。
後頭她在豐州城裡早産生女……豐州城是什麼樣的地界,大家都知道,缺醫少藥的。
方大夫人在生産時落下了病根,身體便一直不怎麼好。
近日聽說又病得厲害了,方家唯恐方大姑娘過了病氣,這才讓她寄居在外頭。
宮裡都知道這件事,想來便是她不來,也不會見怪的。
”
衆人這才恍然大悟,“原是這般。
方大夫人連自家女兒都照拂不了,那估計是病得厲害了,缺席宮宴倒也情有可原。
”
“陛下登基也有兩月了,二殿下更已過了弱冠之年。
好日子眼看就要到了,說不定來日一沖喜,那位大夫人的病也就不藥而愈了。
”
因為宋家同方家關系匪淺,衆人想着宋家必是知道内情的,說這些話的時候便也沒想避着宋家人。
宋玉枝聽過一耳朵,倒沒想到方家同豐州城還有那般淵源。
方如珠真的是因為親娘身體很不好了,方家怕影響了她的婚期,這才讓她一直住在自己家的?
可轉念一想,宋玉枝又覺得哪裡不對。
說不上的哪裡不對勁。
來不及細想,此時偏殿已經坐得滿滿當當,忽聽太監宣偏殿的一衆女眷入正殿觐見。
宋玉枝便也顧不上想那麼多,同周氏她們一道起身,前往正殿。
偏殿的女眷少說也有四五十人,排成了數排,依次進殿,送上壽禮,恭賀太後千秋。
排隊的次序,宮人并不會去特地安排。
但衆人心中自然有數,就是按着各家的官職高低排的。
宋玉枝雖然不認得那些官眷,并不知道各家大人職位的高低,但親爹從六品的官職,想來在場也鮮少有人會比他低。
宋玉枝便和家人一道排在隊伍的最後頭。
這次排隊,就比宮門前的那次慢多了,畢竟在宮門口的時候,衆人隻是例行公事。
現下觐見太後,對各家來說都是難得的露臉機會,自然就想着盡可能延長時間了。
太後那邊,想來也是為了彰顯對功臣家眷的恩典,所以每位官眷都被留下寒暄了幾句。
這麼想着,宋玉枝放平了心态,耐心地等候起來。
宋玉錦可就沒有這種好心态了,往年她進宮,作為首輔家的孫女,可都是直接進入正殿,哪會像現在似的,現在偏殿等了半早上不說,現下又要站在太陽底下幹等?
但是她再不情願也沒用,宋玉枝一個眼刀子掃過去,宋玉錦下意識地就把到嘴的抱怨,給咽回了肚子裡。
一等就是半個多時辰,快到正午的時候,總算是輪到了宋玉枝等人。
宋玉枝用帕子簡單抹了抹汗,捋了捋被汗水濕潤的碎發,跟着宮人進了正殿。
“臣婦/臣女,恭賀太後娘娘聖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