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 夏收,糧價賤
草原上的牧民除了羊毛之外,為了掙錢他們開始售賣牲畜。
天氣比較溫暖之後,草原上的牛羊也跟着“南下”了,夾雜着一些不錯的馬匹,來到中原貿易。
這些“貨物”越往南價格越高,因為過去大家都沒有馬匹可以騎乘,都被朝廷收去打仗了。
現在終于有馬匹售賣,富人們興高采烈地紛紛購置,這是身份和面子。
一些隻能算還可以的馬匹,當有幾個人競價的時候,總會把價格叫的老高,讓那些轉運的中間商們喜笑顔開。
騎上馬匹的人總要到街上晃蕩幾圈,向所有人展示他新買的“寶駒”,在其他人羨慕的目光中,和大家的交口稱贊中獲得滿足。
而這種行為也促進了其他富人紛紛購置馬匹,促進了中原和草原的貿易。
而草原過來的羊和牛,也能夠産奶。奶品分給了學堂裡的孩子喝,周宇希望能把他們養的高一點壯一點。
夏收從南到北陸續開始之後,大明參與冬播的農民們都很高興,因為今年隻要交一半的糧稅,其他稅都沒有了。
而今年的收成裡,出現了大量的高産作物。
高産作物的産量不斷上報彙總,然後被《大明周報》傳播到各地,引發了轟動。
之前不少人聽說什麼玉米、土豆、紅薯高産,可是并沒有一個确切的概念到底有多高産。有的人覺得一畝地能比稻子、小麥強幾十斤就算是高産了。
等到他們真的面對高産作物的産量時,一個個都無法相信,原來這才叫高産作物!簡直是十倍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這些作物大多是被種植到相對貧瘠的田地上,不和主糧搶好田,不搶肥料和水,因為它們更耐旱。
隻要稍微照顧一下就能長得不錯,種還不容易種死,隻要小小費點心思就能有良好的長勢。
糧食市場受到玉米、土豆、紅薯的沖擊,一路下跌。大家都願意買更便宜的高産作物來試一試看看好不好吃,導緻主糧價格隻能維持在低位,還賣不出去。
那些收了佃戶糧食的地主們為此愁眉苦臉,他們也等着錢用呢。發現種糧食不掙錢之後,一時間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些想用錢比較急的,就隻能把糧食出售給朝廷,畢竟朝廷有一個保底的收購價格,避免“谷賤傷農”。
這些用錢比較急的人,在發現糧價低迷,田地價格也随之下跌之後,趕緊出手想要把田地賣掉。
在他們看來現在賣掉田地還能賣上價,等到之後再賣,可就不是這個價了。如果到将來田地價格更低的時候,倒是能再出手買回來。
而有的地主則是反向操作,他們把糧食囤積起來。覺得這些所謂的高産作物既然産量這麼高,肯定不會好吃,據說也不耐久放。我等你這一波過去之後再把麥子、稻米拿出來賣,肯定沒問題。
地價低他們也想着買進,反正就是固執、頭鐵,想着幾代長輩都是不斷吞并田地才發展到如今的家族,才有如今的風光,買地絕不會錯。
于是他們把流動資金都拿來買田地,糧食也囤着不出售,隻想着等待糧價回升的那一天。他們打心眼裡期待着有那麼一天。
然而這些人買了田地,開始找佃戶之後卻發現應者寥寥,佃戶不好招了。他們哪怕降了條件也沒什麼佃戶願意來種田。
他們一開始還沒有什麼感覺,覺得隻要過一段時間,肯定還會有農民過來種地的。
但是大明國家級工程開工的太多,糧食充足糧價又便宜,憑借工錢就能過的好。一些脫離了佃戶身份的人,已經不想回頭繼續當佃戶了。
不管是做工、經商、出賣勞力,甚至去當水手,都比當佃戶強。失地的農民不再因為沒有别的進項,隻能選擇租種地主的田地來過日子了。
因為許多窮苦人家種地主的地是為了自己也有糧食吃。而做工賺錢的話,沒辦法在糧價低的時候買足夠吃一年的糧食,很多時候隻能掙一天錢吃一天飯。
所以一旦遇到豐收之前青黃不接,糧價騰飛的時候,他們就買不起一天的飯,隻能餓肚子了。實在不行就隻能去借貸,去熬,最終失去所有财産。
佃戶因為能自己種出糧食來,相對穩定,這才有那麼多的窮苦人去當佃戶。
可現在不同了,給大明的政府項目幹活,發錢及時不說,工錢也還不錯,可最重要的還是糧價低,更是前所未有的低。隻要糧食價格低,最差也不會挨餓。
有些人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低的糧價,因為玉米、土豆、紅薯産量太高,所以普遍比小麥、大米要低個一半以下。關鍵這還是受到沖擊,價格維持在低價的小麥、大米!
幹一個月夠買三個月的糧,那還擔心什麼呢。多幹幾個月,一整年的糧都掙回來了,到時候趁着糧價低全買回去囤着,不比當佃戶強多了?
當然,也有一些人口口聲聲地說今年是特例,所以糧價才這麼低,今後肯定不可能有這麼低的糧價。
今年朝廷隻收一半的糧稅,少給了朝廷,市面上出售的糧食不就充裕了嘛。正因為實在太充裕了,當然讓一些出賣勞力賺錢的人十分高興,他們掙到的錢從以前幹一天吃一天飯,變成了幹一天能買三天的飯,手上立刻寬裕了許多。
這也讓底層的民衆立刻對新的大明朝廷産生了巨大的好感,人人稱頌大明皇帝周宇真是個好皇帝。
百姓的情感就是這麼樸素而簡單,隻要能吃飽飯,你就是個好皇帝。更别說今年不收錢稅,還少收了一半的糧稅,大明的第一年,大家都變得寬裕了。讓人有一種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感覺,對未來充滿了良好的期望。
不少百姓都因此認為周宇這位皇帝的确是天上下凡的仙人,是來救苦救難的。不然去年興漢還重稅之餘下各種攤派,到處都顯得很亂,忽然之間年景就變得這麼好,簡直讓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夏糧的沖擊倒不是糧價低價的主要原因,發力的依舊是宣傳手段――報紙。
現在的人很少能了解到宣傳的威力,《大明周報》上隻是用了一些數據來體現高産作物勝過主糧十倍的産量,發行全國後,大家心裡對糧價的預期就變得很低。
這種預期能讓即使市面上并沒有真的有大量糧食湧入的時候,就讓糧價暴跌。因為總有人要趁着這個還沒有跌到底的時候把糧食賣出去的,在這些人看來,糧食倉儲也是需要成本的,腐敗、老鼠吃掉都是損耗。
如果一直維持低糧價,那糧食存的越久越虧啊,萬一儲存不當發黴了,那就是大虧,還不如趁現在賣了。
他們想的當然就是今年不久之後的秋收。
夏收都讓糧價暴跌成這樣了,收獲規模更大的秋收之下,糧食價格隻會更低。基于這種心理預期,就算有地主們照往常那樣囤積糧食,他們也不敢在市面上大量采購糧食來人為制造糧食短缺。
且不說大明朝廷不會慣着他們,就說他們自己也不看好能買的完那麼多糧食。而隻要資金投入不夠大沒辦法買完糧食,無法人為制造出緊缺,他們就必虧。
他們不可能有那麼多資金。
囤積居奇的奸商地主們不知道他們的偃旗息鼓隻不過是因為《大明周報》上的幾個數據而已,輕輕一推,《大明周報》巨大的影響力就能對整個社會産生連鎖反應。
相反,如果想要操縱糧價升高,《大明周報》隻要報道某些地區不降雨,恐有幹旱風險,糧價立刻就會往上跳一跳。
如果連續報道不降雨,甚至在報紙上人為制造作物死亡,或者渲染可能會有蝗災的消息,直接就能讓糧價暴漲。
當然,作為朝廷的“喉舌”,《大明周報》是不可能幹那種事的。周宇最少要和地主階級鬥争十年二十年,保持低糧價是逼迫他們主動賣出田地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他們有本事就“改稻為桑”,去用桑葉養蠶紡織做絲綢啊,那至少也是個外貿商品。反正别來侵吞田地人為制造糧食緊缺,盤剝佃戶,讓底層沒有多餘的收入來消費。
沒有消費市場就沒有生産,農民被迫自給自足,生産力無法發展國家死氣沉沉,進入惡性循環,最終王朝崩塌。
這些地主要是願意做絲綢就不一樣了。他們肯定要面對競争的風險,因為總不能所有地主都用幾千頃上萬頃地去種無數的桑樹然後養蠶做絲綢,市場絕對會飽和到爆炸,絲綢會變得十分廉價,種桑樹種到地主虧本破産。
因為這玩意兒不是必需品,買不起就不買了呗,又不是糧食。不穿絲綢不會死,餓肚子會死。
他們如果種植經濟作物,總要雇傭别人幹活的,哪怕是養蠶和紡織的女工也是雇工。隻要地主們發現和不像種地,不是她們做好的絲綢要分給自己一半,而是自己要給她們發工錢。
而商品太多賣不出去也會虧本,他們需要小心經營之後,他們的階級屬性就會發生改變,不會繼續在田地無休止地打轉。
隻要沒有了嚴重的土地兼并,一個如此巨大的王朝再怎麼樣都不會輕易引發激烈的社會矛盾,王朝崩塌改朝換代的時間會往後拖延得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