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忠!誠!
目前大明的銀行隻有延壽教有。
延壽教作為周宇手上最重要的統治工具之一,是不可能像軍隊那樣直接原地轉換身份,直接交給朝廷的。
周宇玩的還是雙重身份,就是延壽教是延壽教,隻要是人都有機會成為延壽教的教徒,包括士兵和官員。
延壽教教徒和官方身份是并不沖突的,那麼延壽教手裡的銀行也沒必要上交給朝廷。雖然延壽教教主和皇帝是同一個人,看似是同一個老闆,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朝廷的官僚體系即使是周宇也無法随便亂動的,那會開一個壞頭。将來要是出一個腦子有坑的皇帝,學周宇随便動官僚,真的把忠臣能臣都換掉或殺掉了,隻留下一些佞臣的話,那是真的會把國家元氣消耗掉一蹶不振。
官僚體系是有它存在的必要的,它就像一個寫好的軟件系統來幫你處理事情。它可能運轉不暢,可能出bug,也可能中毒。如果你是個厲害的程序員當然可以去重新編寫它的代碼,讓它運轉得順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而如果你是個垃圾程序員也想着動這個系統的代碼,那還是别了,哪怕這個官僚體系的軟件是一座屎山,至少它能運行。總比你亂動代碼,導緻整個軟件崩潰的好。
所以周宇決定自己當這個第一代程序員,主動把這個程序員打開軟件編譯功能的入口給設了密碼,讓後代程序員最好不要學自己動底層代碼。他會在前端給後面的程序員弄一些開發模塊,這樣能有限地進行調整卻碰不到最底層的核心代碼。可以避免來一個垃圾程序員把它整崩潰了。
周宇一直認為以身作則很重要,特别是領導人。隻要你把這些規則堅持很久,就算不落到紙上,大家也會默認這個規則是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
他不去随意幹預官僚體系是因為朝廷的官僚體系并不是他唯一可以拿來推行政令的工具,他身為皇帝卻并沒有在和底層平民之間隔着一個官僚體系攔着,他還有一個延壽教來幫忙。
有這兩個工具一起“走路”,他這個皇帝的執政會舒服得多。周宇不用太依賴這些官員的話,就有足夠的底氣來拿捏他們,慢慢把這套官僚體系的“代碼”給慢慢寫清楚,把垃圾代碼剔除,讓官僚體系中的各個部分都能更流暢地運轉。
最後它能支撐多久不過時周宇不知道,反正不可能是永遠。但隻要夠用個兩百年三百年,大航海時代的過程中總會有大變化出現的,到時候這一套不再先進甚至落後的話,也能至少保證發展的底線。
反正把皇朝後面的皇帝想成能力值是負數的豬去未雨綢缪絕不會有問題。
因此銀行掌握在延壽教手中,還參與到了股市的運作中,看似是壟斷,但未來朝廷肯定要推出官方銀行進行競争的。
延壽教現在的銀行擴張速度還是比較慢的,除了那些大城市可以提前将治安安排好,然後開一個銀行之外,其他比較欠發達地區還是沒那麼快。
這東西要是被小偷或者搶劫犯給搶成功了,讓小偷搶劫犯發财了,那肯定會有模仿犯出現,到時候就止不住“搶銀行”這件事了。
所以有些地區,在治安上去之前延壽教是不會把銀行開過去的。
但銀行這東西對于做生意的商人來說又太好用了。讓他們自己帶着錢奔波,現在的錢實在太重了,攜帶太麻煩。還是本地存,異地取又方便又安全,對一些小商人來說實在太友好了。
他們如果經商時兩地都有銀行的話,将會降低雇傭護衛的成本,也能減少運輸壓力。
此時延壽教銀行的異地存取還是如同彙款一般,帶着一張票走,必須在票上指定的地區銀行才能取出。而存款的話隻能本地存本地取。畢竟沒有電子聯網系統嘛。
而這張票還不能因為你跑得快,就能在當地銀行立刻取出。而是要等這家銀行的人帶着證實有這筆彙款的證明抵達當地銀行後,這張票才能在和證明對照驗證的前提下取出來錢。
至于延壽教銀行内部怎麼調配金錢,則又是一套系統,反正不是死闆地将錢一路運過去,那太蠢了,要考慮運輸成本不能做虧本生意啊。
反正有的是不用直接運錢的方法,譬如在延壽教采購貨物的交割過程中,恰好發現這個商人來自某地,此地有一筆在本地取走的彙款。那就可以給這個商人開一張票,讓他回該地的銀行去取錢。這樣就在賬上相互抵消了,大家不用把錢運來運去的,成本比較低。
延壽教的銀行手續費低,甚至為了支持小商人而對一定金額的小額彙款不收手續費,這才讓商人們願意嘗試,願意耐心等待,然後逐漸發現它的好用之處。
未來銀行更大的用處還是在海洋貿易上。隻要遠距離通訊的技術突破了,銀行内部進行傳真,海洋貿易的結算速度就算是起飛了。少了在海上運金銀的船,連海盜都能少一些。
百廢待興,周宇的雄心壯志有很多,大明要做的事情真的不少,但目前吞并高麗,以及将草原的部落打服,将他們納入統治還是最重要的兩件事情。
動刀兵向來都是耗費巨大的,哪怕對一個帝國來說,一場戰争也會耗費億萬。
好在周宇可以從24世紀獲得“支援”,在軍備方面給明軍“開了挂”,節省了不知道多少支出。
導緻明軍越打越強,損失很低,士兵随着時間的推移愈發精銳,對目前的敵人形成了碾壓之勢,不用補充損失從頭訓練許多新軍隊,準備許多新裝備。
因此目前明軍的這些“存量軍隊”就足夠打天下了,除了給他們給養和一些補充辎重之外,其實并沒有太多的軍費開支。
饷銀本來就是要付給大家的,隻不過軍事行動饷銀翻倍而已。而且這些饷銀也不是需要立刻就發放的,以大明帝國目前的國庫豐裕程度和周邊敵人的實力來判斷。大明依靠這支“存量軍隊”還可以打很久,打到他們年紀太大退休都行。
大明已經堅決要解決草原十三胡以及高麗的問題。那麼草原其他十三胡就算被大明進攻了,此時也因為天氣原因得到了喘息的機會,開始在投降和抵抗之間不停權衡利弊。
他們也不是完全不想聯合起來抵抗,隻不過還是那句話:戰争已經持續了太久,他們各自部落的戰争潛力都接近耗盡,馬匹還好說,軍備怎麼辦?牧民們也沒有多餘的财産可以再被他們免費征發了。
更不用說誰當首領來領導大家抵抗,還有怎麼拿出财産來發賞,提振士氣的問題。
僅憑威望就想讓人為你賣命,你的威望不如兀裡烈,兀裡烈都輸的那麼慘,憑什麼能讓大家相信跟着你會勝利呢?
十三胡最終還是沒有趁着冬天駿騎軍停止進攻的時候統一想法。他們各自窩在地盤上等待别人過來找自己商量。卻不知道别人也可能在等着他派人去找對方商量呢。
總之,一盤散沙的十三胡家族在這個冬天無所作為,已經是等待着被擊敗,或者投降的冢中枯骨。
高麗這邊則是利用這個大雪天拼命向明軍求饒,要求談判。
送上質子,國王退位,變成附庸國,每年送歲币,都能談都好說啊,隻要能讓他們繼續當統治者,繼續用權力壓榨高麗百姓,耽羅島也能割讓的。
但明軍啟用了脫困的李文賦繼續當談判使者。被高麗人囚禁了兩個多月的李文賦哪裡會給他們臉。
在聯系完皇帝陛下得知要吞并高麗的決心之後,他故意擺着臭臉和對方談,一點一點提更多過分的要求,讓高麗國王覺得有希望,然後不停派遣使者不停讓步。
高麗一方知道軍事上完全打不過明軍了,現在隻有求饒一招能用,也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到了談判上。卻不知道明軍擔心的是他們趁着冬天聚集軍隊,号召民衆抵抗,給雪停之後的進攻帶來麻煩。
經過偵查後明軍放了心。高麗君臣如今根本沒有把心思放在軍事對抗上,軍事部署一塌糊塗,根本沒有什麼調動,似乎是害怕給養不夠,幹脆讓軍隊少吃一點,全都躲着貓冬。
更是沒有發動民間來進行抵抗,連到明軍占領區進行煽動也沒做,完完全全就是一副徹底躺平期望大明能夠看他們可憐放過他們一馬的态度。
隻可惜他們的求饒是絲毫沒用的。大明的尖刀都把這隻高麗雞的毛剃光,就差割脖子放血開膛破肚之後下鍋順便吓一吓周圍的猴子了,怎麼可能現在收手。那不是行百裡半九十麼。
李文賦的談判都是假的,一直都是拖延。
高麗作為抵抗的一方沒有做軍事準備,反而是明軍作為占領軍趁着下雪難以行軍,在占領區招募建立了一支高麗新軍。
這支軍隊都是新兵蛋子,真打仗很難說有戰鬥力。可是做後勤的确給力,為了給自家親戚争取到做羊毛紡織的工作,他們都十分賣力。今後就算高麗人不滿被大明吞并,這支高麗新軍也肯定能成為鎮壓當地的先鋒。
向大明獻上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