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開局流放?
廚藝在手,天下我有

第四百九十五章 一封封家書

   宋玉枝在密室入口處站了半晌。

   等确定再聽不到一點響動了,宋玉枝才往回走。

   周氏和趙大娘仍在起居室裡沒動,眼睛卻都望着門口的方向。

   趙大娘再次紅了眼睛,嗫嚅着嘴唇想說什麼,最終又沒能說出口。

   宋玉枝提起一口氣,聲音輕快地道:“娘,知遠,昨晚咱們都沒睡。
咱們先睡吧。

   說着話,宋玉枝就和周氏一道把被褥在石床上鋪開。

   趙大娘擦過眼睛一道幫忙,嘴中卻道:“我不困,枝枝你們先睡。
我守着你們。

   過去半個月的時間裡,晚間幾乎都是趙大娘負責值守。

   又因為擔心沈遇,趙大娘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瘦了一大圈。

   她從前還半點不顯老态,近來還多冒出好些白頭發。

   要是還這般多慮少眠,難保不會出事。

   宋玉枝也不說那些虛頭巴腦的話哄她,隻道:“娘,這裡比清水巷裡安全多了,不用您守着。
而且休息好了,您才能幫我的忙呀。

   趙大娘問說幫啥忙?

   “民兵營的一衆兵丁自打除夕後,就毫無交代地被留在了軍鎮。
這是他們給家裡留的家書,我用了特别的法子寫在紙上,暫時看不出來。
稍後得一張張拿到火上烤,烤出來後還得寫成一封封書信。

   宋玉枝把那一沓“白紙”拿了出來,“祖母說了,至多還有半個月,到了月底,京城的動亂就會過去。
等京城塵埃落定,北戎人便也不敢大肆進犯了。
您算算,半個月之内就得把這些口信全都整理出來,潤色成五百封家書……是不是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咱們齊心協力?

   宋玉枝聲音和緩卻有力,趙大娘不覺就點起頭來,目光也變得堅毅起來。

   “他們都是可憐見的。
從臘月算到現在,他們操練的時間,滿打滿算都不到兩個月。
這樣卻得上戰場了。
家裡指不定急成什麼樣!
不能讓他們不明不白地就……我不認識幾個字,但可以幫忙烤字、研墨、疊信封……”

   說着話,趙大娘脫去外衣躺下,聲音越說越輕,沒多會就睡了過去。

   宋玉枝和親娘、弟弟對視一眼,三人一道躺上了大通鋪。

   躺下之後,宋玉枝以為自己會睡不着,但她想了會兒沈遇,又想了會兒葉兒,後頭也沒過多久,她聽着趙大娘均勻的呼吸聲,不覺也睡着了。

   一家子睡過一個上午,醒來的時候,氣口處透進一小片不規整的陽光。

   趙大娘一陣失笑,“這賊老天,打從進了臘月,就是接連不斷地陰天、雪天,今兒個咱們躲起來了,它倒是舍得出太陽了。

   周氏同樣稀罕的不行,“這魏家的密室不知道怎麼造的,隔音、隐蔽不算,還能透進光來。

   也别說周氏了,宋玉枝作為現代人,一時間也想不出個所以然。

   但古人的智慧從來是不容置疑的,秦朝時尚且就能造出秦皇陵那種曠古爍今的大型建築,官宦人家能造出一間有光的地下密室,自然也說得過去。

   趁着有光,天氣也暖和,一家子齊齊起身。

   周氏去用小爐子燒熱水,趙大娘把桌椅又仔細拾掇了一遍,開始對着燭火烤信。

   宋玉枝和宋知遠則去了一趟隔壁庫房。

   魏家的庫房裡就沒有透光的地方了,隻能拿着燭台慢慢翻找。

   姐弟倆找過幾個樟木箱,最後找到了一個裝盛筆墨紙硯的箱子,其中有一種硬挺的紙張,看着就十分精貴,價格不菲,世面上難尋。

   雖然魏家人離開之前,魏老太太對着宋玉枝千叮咛、萬囑咐,讓她可以随意取用密室裡的東西,千萬不要舍不得。

   但這種世面上難尋、不能以金錢衡量的東西,宋玉枝還是不想動用太多。

   她就準備用普通紙給兵丁們謄寫潤色家書,這種精貴硬挺的紙,用來裁制信封。
一大張可以裁剪十來個信封。

   他們揣上東西回了起居室,趙大娘已經烤好了一張,正和周氏一道看着。

   兩個娘都一臉疑惑,宋知遠小跑着上前看了一眼,小小的腦袋上也冒出一個大大的問号,“姐姐,你這上頭寫的是啥?

   宋玉枝對繁體字一直是認的快、寫得慢。

   畢竟她還是習慣寫簡體字,想到某個字的第一反應依舊是簡體,得在腦子裡經過一套“翻譯”流程,才能轉換成時下所用的繁體字。

   早些時日她給沈遇寫一封家書,都得前後寫上好幾日。

   當時時間倉促,等着給家裡傳信的民兵又那麼多,讓宋玉枝寫繁體字她哪裡忙的過來?

   所以她在紙上寫的都是簡體字,在宋知遠和周氏他們看來,很多字都是“缺胳膊少腿”的,自然就認不全了。

   “這可以算是一種新字體吧。
當時我想着後頭謄寫肯定得我參與,就怎麼方便怎麼來了。
這樣,我負責翻譯,娘負責烤火和裁信封,知遠你來謄寫。

   宋玉枝拿過第一張紙開始辨認起來,道出了第一個民兵的姓名和住址。

   第一個在紙上留下口信的,是同沈遇關系最親近的小石頭。

   小石頭沒個正經名字,家裡也沒什麼人,是吃村裡百家飯長大的。

   他想給全村人都留些話,但考慮到篇幅有限,他最後隻是把家書寫給村長,告訴村長自己把前頭一個月的月錢,連帶在宋記打短工掙的工錢,一并埋在了村口的水井旁邊。

   彙集起來,也不過寥寥數十字。

   一家子齊齊動腦,以小石頭的口吻感謝所有幫助過他的鄉親父老,最後再提銀錢,總算将數十字擴充到二三百字。

   第二封家書,來自一個和老母親相依為命的兵丁。

   他母親病了,急需一筆藥錢。

   他将母親托付給同村的親戚照看,隻同母親說要去城裡做工掙藥錢,根本沒提自己是征召當民兵的事。

   宋玉枝在信中給了他母親一個交代,道明他所做的事,寬慰了他母親一番。

   第三封、第四封……

   一封封家書整理出來,就好像一遍遍經曆别人的人生。

   别說宋玉枝同一衆民兵說過話、算相識,便是周氏他們這樣隻能看到隻言片語的,一時間都很是傷懷和唏噓。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