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珍馐百味樓
此前,宋知遠拍着小胸脯,攬下了為新酒樓想名字的差事。
大半個月的時間裡,小管家公都在咬着筆杆子苦思。
甚至有一次,他還被宋彥抓了包。
那次宋彥正好休沐,父子倆一道待在書房裡,一個寫公文,一個寫功課。
宋知遠寫着功課,突然就抄起手邊的白紙,開始寫寫畫畫。
初時宋彥還沒當回事,隻以為他是在打草稿。
可是後頭宋知遠寫入迷了,宋彥也察覺不對勁了——
他給兒子布置的是功課是帖經,也就是将經書任揭一頁,将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讓宋知遠填充,又不是算學方面的功課,哪裡需要寫這樣多的草稿?
他從書桌前起身,走到宋知遠身邊仔細一瞧,才發現這小子是突然來了靈感,給自家酒樓想新名字呢!
要擱平時,當學生的在課堂上這般三心二意,即便宋彥私下裡十分疼愛幼子,少不得也要嚴厲批評他一番。
但想着閨女的酒樓不日就要開業,名字卻還未敲定,以至于宋彥準備好的牌匾,還不能題上酒樓的大名,挂到酒樓大門口,宋彥便沒惱,而是端詳過紙上的内容後,沉吟贊賞道:“一杯羅浮春,遠饷采微客。
這‘羅浮春’出自蘇轼蘇大家的詩。
‘珍馐琅玕’則是出自張衡的《南都賦》。
确實都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名字。
”
宋知遠當時還一個提案都沒出,就是覺得普通的名字,實在配不上自家姐姐的手藝。
得到了家裡最有文化的親爹的贊賞,他當天就把兩個名字遞到了自家姐姐跟前。
宋玉枝也很喜歡這兩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字,尤其是羅浮春,她還讀過蘇轼另外一句詩——“三山咫尺不歸去,一杯付與羅浮春。
”
光是讀着就能感受到一種曠達豪邁、超脫外物的胸襟!
隻無奈羅浮春泛指美酒,而宋玉枝雖然準備在新酒樓售酒,卻并不準備隻做酒業。
這名字便不大合适了。
而珍馐琅玕這個名字,宋玉枝則覺得“琅玕”兩個字,對于尋常沒讀過多少書、甚至目不識丁的百姓來說,有些生僻了。
思考之後,宋玉枝跟家裡人商量了一番,決定兩個名字都不浪費。
“珍馐琅玕”修改為“珍馐百味樓”,更通俗易懂,也更貼合宋玉枝擅做的各色口味的吃食。
“羅浮春”則用來給宋玉枝新釀出來的葡萄酒命名——那可是她嚴格按着後世生物書上教授的内容,一步步釀制出來的,跟時下的釀酒方法很是不同,光簡單叫葡萄酒,不足以和世面上常見的酒區分開來。
她決定好之後,宋彥便加緊去趕制牌匾。
五月底,天氣熱過一日,珍馐百味樓挂上匾額,正式開張!
這次宋玉枝手頭銀錢雖不算特别多,但怎麼也不算拮據了,加上又請了方大夫人和霍繁星來剪彩,若是弄得太寒酸,都對不起他們官家太太的身份。
一大早,宋玉枝雇用的那支在京中頗有名聲的舞獅隊,便随着鑼鼓聲過了來——
兩隻色彩斑斓的獅子造型威武雄壯,毛發鮮豔亮麗,一隻紅如火,一隻黃如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舞獅者随着鑼鼓聲的節奏,動作矯健有力,獅子時而昂首挺胸,邁着沉穩的步伐,時而跳躍翻滾,好不熱鬧!
不到半刻鐘,酒樓前的動靜就吸引了附近的行人和住戶的注意。
一衆看客圍在酒樓前的空地上,一邊欣賞舞獅表演,一邊熱火朝天地說起話來。
這個說:“這鋪子不是空置了許多年了嗎?
怎麼突然就開張了?
”
那個道:“是啊,不聲不響的能在朱雀大街上開張,這酒樓東家肯定來頭不小!
”
天子腳下,曆來不缺消息靈通之輩,在衆人毫無頭緒之際,有人開口,為他們解惑道:“這你們就不知道了,這鋪子原先是武安侯府的産業。
”
衆人循聲望去,發現說話的是個二十七八的女子。
那女子眉心點着一抹豔紅花钿,頭戴荷花拱橋發飾,身穿一條深粉色襦裙,雖然不算多麼美貌,但唇紅齒白,妝容精緻,身形婀娜,讓尋常男子瞧了,輕易便不肯挪開眼去。
她大大方方地任人瞧,絲毫不顯瑟縮和赧然,繼續道:“武安侯府當年得了這封賞,卻是常年駐紮在外,無暇顧及京中産業。
後頭侯府是如何情況,你們也都知道……這偌大的家業自然就空置了數年。
現下,老侯爺的幼子回京襲爵,自然該把家業立起來了。
”
衆人聽得恍然,紛紛應道:“原來如此。
既是武安侯家開的酒樓,那咱們肯定得光顧。
”
“武安侯府滿門忠烈,當年為了孤城百姓,硬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都未曾退縮一分!
他家剩根獨苗不容易,咱們應當照拂他家營生。
”
“就是不知道這酒樓開得如此倉促,會有哪些不足?
不過也沒事,好也一餐,壞也一餐,咱們權當是去盡一份心了!
”
一衆看客說着話,便打定主意,等午前開業儀式結束後,甭管這酒樓的口味和定價咋樣,就立刻進酒樓消費!
偏也就在這時,人群裡冒出個唱反調的人。
隻見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不知道從哪裡冒了出來,哼笑道:“士農工商,商是底層,士是頂層。
昔年老侯爺還在時,武安侯府那是何等的風光,何等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傳到現下這一代,竟開始鑽營商賈之道……得虧老侯爺一幹人等去得早,否則看到自家出了個鑽進錢眼裡的後人,指不定如何生氣呢!
”
他剛說完,人群另一頭就傳來一道附和聲,“常言說人死後也會地下有知呢!
叫我說,老侯爺怕是九泉之下都不得安生呢!
可憐啊,可憐老侯爺戎馬一生,為國為民,積攢的一生威名,如今怕是都要被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