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教衆超五萬
為了給延壽教的銀行撐場面,兩城的巡檢司在附近設了點,看看有什麼不要命的毛賊盜匪敢搗亂。
延壽教更是安排了一隊護教者在附近巡邏,隻要不是幾十名亡命匪徒沖擊,根本不會有問題。
在周宇的決策下,延壽教迫不及待地将在延壽教所有駐紮的縣裡開起銀行,慢慢推廣壽字币。
除了冕州之外,上萬延壽教教徒的賜慶縣也在其中。
壽字币的順利流通讓周宇很高興,在24世紀訂了更多的“工藝品”。
他低至0.04%損耗優勢在這個時候發揮得淋漓盡緻。
因為他帶回來的“壽字币”表面上幾乎看不到殘缺,看過去每一枚都是完美的。
換做其他的時間穿梭者,就算帶金錠銀錠都要按照自己損耗的大小增重,否則穿越被損耗吃掉重量之後就不夠重了。
金銀尚且如此,何況硬币。
他們就算帶再精美的硬币過去,最後拿出來都是殘次品一樣的破損狀态。
因此周宇訂硬币的時候,還有人建議他幹脆自己帶空白硬币和沖壓機器過去造個模具自己沖壓算了,總比造好之後拿過去被損耗啃得坑坑窪窪好看。
當時周宇沒回答,隻是笑而不語。
而且在壽字币的實際推廣中,周宇也發現了有些面額的硬币不受歡迎,原因是黃銅硬币到達一枚100文已經是極限,500文還用黃銅來制作的話大家潛意識裡會覺得這硬币的本身價值太低太“虛”了。
所以周宇将500文面值的銅币改成了銀銅合金的銀币,并且進行了增重,讓其重量剛好為5錢,也就是25克。
白銀1兩價值1貫,5錢剛好500兩,重量符合大家心理上就覺得舒服了。
然後10貫、50貫、100貫的面值的硬币當然材料就都是金子了,不過還是有摻入其他金屬,讓其硬度更硬很難被刮下來金粉。
最重的面值100貫金币達到了200克重,而且花紋繁複美麗,細節上的講究有許多,就算有人仿造,也很容易露馬腳。
這屬于超級老師傅幾年苦心都沒辦法手工雕出模闆的程度。
根本不怕仿造。
因此随着延壽教的銀行變得更多,大家可以更輕松找到延壽教銀行換錢以後,下一步延壽教将會對冕州和賜慶縣的縣内采購也開始用壽字币支付。
當然,一開始隻是建議,等到大多數人适應了,就會變成強制,強迫所有人都适應。
周宇又送了兩次小麥回去,都是57.6噸。
這次因為小麥質量的達标率不一樣,以及小麥價格的波動,雖然還是和上次一樣的重量,得到的錢分别是167萬9千銀通和167萬1千銀通。
然後這些他賺的錢被學校劃走償還他們的“養育之恩”,剩下的錢周宇依舊買了2噸改良苜蓿草的母種,繼續在延壽教的田地種了40頃。
口袋空空,但是學校的債已經還453萬5,還了快一半了。
周宇看着又變得欣欣向榮的延壽教田地,和狂飙突進般建設的賜慶縣,覺得還是别急着往主時間送糧了,一個月送一次就行,稍微穩一穩。
之前餘噸小麥确實是可以讓10萬人吃一年的程度,但教内有些田是要給朝廷繳田賦的,而且所謂的吃一年也是不餓肚子正常吃而已。
像教兵那樣是必須訓練和吃飽飯的,以及其他一些一日三餐的人員,糧食消耗肯定比實際情況要多。
同時冕州的居民也正在吃延壽教糧店裡的糧。
周宇更要稍微注意一下萬一中原糧倉和自己突然鬧翻了,大家不合作,不賣給自己糧食的情況。
延壽教的教衆數量在拿下賜慶縣之後超過5萬,而且還在繼續增加。
随着往欣州和韋州的滲透,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突破6萬。
北面的安江道如果再下下雨,讓災民們看到幹旱真的過去了,說不定就有人想要回家鄉了。
到那個時候教衆的離開也意味着延壽教不得不也跟着教衆的步伐往北發展,到時候運糧過去都要消耗不少。
因此延壽教的糧食安全需要看看風向,所以囤下來的糧食要有計劃使用,增加抗風險能力。
還好延壽教之前跟地主們佃種田地說好了隻要付錢就行。
何一民、賀麓珅、王天成、杜新榮、廣高明這五位曲陽縣最先與延壽教簽佃租契約的地主,現在平日裡連求見教主一面都難。
沒辦法,大家地位差距拉得太大了。
因此他們之前想要勾結糧商壓低糧價,逼延壽教廉價賣糧把錢給他們,讓他們大賺的計劃随着延壽教展現出的财大氣粗而早早破滅了。
延壽教連銀行都開出來了,他們除了拿好之前契約裡承諾的銀子,然後恭恭敬敬地謝謝延壽教之外,就沒别的想法了。
現在他們村子裡的村民加入延壽教的越來越多,這一次秋收之後竟然真的有村民拿着剛收的10石糧入了延壽教。
地主們想不通,窮人也就算了,空着肚子什麼财産都沒有,進延壽教裡一天兩頓當然好。
可他們不是有田有糧嗎?
為什麼還要交糧加入延壽教,甚至把田都獻給延壽教了。
延壽教類宗教低保的屬性在這次秋收之後默默發力着,地主們當然感受不到“還糧與天”儀式的影響力在九陽縣和曲陽縣有多大。
這兩個延壽教深耕的縣,本地人之中延壽教教徒的比例已經有三成往上了,就沖着類宗教屬性,周宇這個領袖展現出的不論是現實還是精神方面的能力和影響力,都讓他們膜拜、崇拜。
交糧投入延壽教的懷抱并不是什麼不好理解的事情。
而且收獲完手裡有糧了之後,許多人就會願意為5年、10年、20年以後的事進行一次長期投資。
隻能說延壽教的免費兩餐實在太有吸引力,就算今後老得走不動,也有一餐可以養活的最低生活保障太吸引人。
願意投資的村民還看得到,把田獻給延壽教并不是被拿走田,而是大家一起在他們的田上耕種。
獻出了生産資料的他們将會在他們獻出的田産收成中獲得兩成糧食收入,同時由延壽教支付官府的一切稅賦。
這是一種保障和依靠,有了延壽教做後盾,他們不用害怕被官府不知道什麼時候又随意加的稅和攤派逼到必須賣田,然後破産什麼都得不到。
那還不如現在就投靠延壽教算了。
這種事一直都在發生,隻不過過去自耕農大多是把田獻給高官權貴,好讓他們不被官吏盤剝至死。
延壽教比那些實際也是地主階級的高官好在延壽教除了給他們保護,還給他們各種保障、托底。
所以地主們沒有站在農民們的角度看的話,根本無法理解他們甯願交10石糧也要入延壽教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