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出兵
朝廷匆忙發出讨逆诏書的原因原本就是被延壽教那邊周宇可能登基的小道消息應激導緻的。
想着先把大義占了再收拾周宇。
結果家裡又出了簍子,再發現延壽教已經在陸地上用勢力把興漢南方和北方分隔開了。
如果朝廷還有米下鍋,那還有可能再咬牙堅持一下,使出各種手段來從外從内先瓦解削弱延壽教,再動手。
可是京城此時本來就在等夏收的糧稅抵達,如今被延壽教一阻攔,朝廷直接沒有錢糧下鍋。
錢還能欠,糧運不過來是真的緊張。
但凡多拖一個月,糧價飛漲,不用延壽教來打,朝廷的官兵自己都會崩,京城的民衆自己都亂了。
所以繼急急忙忙發出讨逆诏書之後,京城聚集5萬禁軍,從京城所在的興州,朝南過中京道的甯州和元州朝荊襄道的荊州和嶽州撲去。
他們甚至不敢碰和宣慶道和安右道接壤的襄州,怕被延壽教派兵幹了。
禁軍的将領是重新被啟用的譚金鵬。
他之前敗在鮮于翰的4萬胡騎之下,就被朝廷厭棄了。
但是因為和魏波鴻作為使者的跟班一起去了延壽教見過一次周宇,探聽延壽教的意圖,看看對方會不會反叛。
等發現延壽教真的如周宇所說的那樣出兵草原之後,當時朝廷上下當然都放松了下來,譚金鵬也因為這個“功勞”而官複原職。
畢竟之前禁軍被胡騎再次擊敗,總得有人負責。
譚金鵬就背上了“指揮不力”的鍋被撤職,等風頭過去事情結束了,他自然而然也就官複原職。
結果延壽教真的把北原給幹翻了,現在譚金鵬作為“有作戰經驗的”“和周宇打交道過”“見過延壽教軍隊的”将領,當然得是他來指揮在荊襄打通運糧通道的戰鬥啊。
譚金鵬哪裡不知道自己是被人甩了鍋到頭上,别人都明哲保身不想趟這個渾水,當然一起把他擡得高高的,讓陛下隻能看見他,點了他讓他去。
譚金鵬也不敢說不,隻能接受。
心裡卻埋怨自己早知道有今天,還不如不官複原職呢,在家裡待着多好。
出來又要上前線,如果隻是剿匪什麼的他倒不怕,可是如果對手是延壽教嘛……
譚金鵬隻要想起那天看到的延壽教“勝利閱兵”的場面,就知道人家肯定是藏了東西的,沒有全都在他們面前暴露出來。
隻要想想就知道,延壽教能擊敗北原做下這麼大的事情,光憑閱兵時看到的那些,肯定是不夠的。
他們有騎兵,有大量的不遜色于胡騎,甚至更強的騎兵。
隻要延壽教想,自己就算攻入荊襄道打通了糧草運輸的路線,延壽教的兵也會緊緊跟過來,和禁軍爆發大戰。
譚金鵬知道打開一個通道容易,問題是怎麼守住。
總不能夏糧夏稅總算過去了,等到更重要更多的秋糧秋稅的時候這個通道反而丢了。
那不管之前他完成地有多漂亮,也隻會再次丢官去職。
大家都知道陛下這幾天着急上火,脾氣非常大,誰也不敢惹怒了他。
譚金鵬在京裡的時候戰戰兢兢,為這一次的出征睡不着,掉頭發。
甚至走關系想要推掉這一次的領軍主将任務。
隻要上面的人點頭,他就算突發急病不能當官了都行啊。
當然他沒有成功,因為已經沒有其他人可以替代了。
他能“突發急病”,其他人難道就不會“突發急病”麼?
信不信鍋丢到腦袋上,那個人現場給你表演倒地翻白眼吐白沫。
可是說來有趣,帶兵一出京,譚金鵬仿佛脫離了什麼桎梏一般,每天的狀态反而越來越好了,整個人有一種越來越輕松的感覺。
軍營裡大小事務當然都不少,一支軍隊就是一個小社會,出征在外的禁軍各種煩心事更是不會少。
路過各州各縣的時候要對方孝敬啊,各州縣的主官不想給太多糧草啊,偷雞摸狗的士兵和當地民衆起沖突了啊,仗還沒打先有了逃兵啊。
總之破事是真的多。
可譚金鵬現在就連出現逃兵都不放在心上,有一種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感覺。
逃兵是禁軍的老毛病了,無非就是有一些不想上戰場送死的兵,花錢找人頂替過來當兵了嘛。
下面的軍官收了錢,反正隻要人夠數,他們也就睜隻眼閉隻眼。
而這些為了錢而頂替别人當兵的,當然都不會是什麼好貨色。
這些人要麼是犯了罪蹲牢裡的,要麼是得罪了人被逮到了,要麼就是下三濫的賭徒欠了錢什麼的。
他們吃了幾天軍營的飯,覺得被管得受不了,當然就找機會溜了。
膽大的現在就溜了,反正他們爛命一條,被抓到砍頭也就那樣。
膽小的估計要到見敵上陣前才跑。
譚金鵬覺得最膽小的才是最讨人厭的,他們是和敵軍接戰的時候開始逃跑,然後被督戰隊殺掉,沒點屁用還降士氣,還不如上陣之前跑了呢。
譚金鵬是想通了,他覺得這些逃兵和自己的同僚們也差不多嘛。
遇到打不過的對手就回避,真要他上去指揮就想着裝病或者把别人捧上去,實在不行官都不當了,命更重要。
和延壽教打,譚金鵬覺得勝算實在太小,所以反而放松了。
既然知道了結果,不抱希望就不會失望。
倒不是說剛開始就打不過,禁軍肯定有趁着延壽教不注意占上風的時候,總能打通一個南方錢糧向京城輸送的通道。
可是這個通道必須維持到秋收結束,南方的秋糧秋稅都運往京城才行。
這麼長的一段時間,延壽教早就反應過來了,那禁軍還能擋得住人家?
周教主可是把北原都滅了的狠人,戰術、戰略都是超一流的人物,能讓你占這種便宜?
如果延壽教真的對他們的舉動無動于衷,譚金鵬可以确定人家絕對有其他更重要的戰略,說不定直接派兵把京城圍了,把你辛苦運過去的錢糧直接在城下全接收了呢。
所以,譚金鵬知道以自己的能力,就算殚精竭慮也不可能給延壽教找多少麻煩,那還不如順其自然呢。
要是“做”得太好,反而得罪延壽教,到時候做的越好,下場越悲慘,那還不如不做。
因此原本應該快速行軍,去荊州打通輸送通道的5萬禁軍,這一路上就像被什麼黏住了似的,慢慢吞吞的,太陽升高了才行軍,累了就歇息。
譚金鵬也不催促,反正京裡面的人催促他,他就叫苦。
要是實在看不下去,有本事就換個人過來嘛,哪怕來個太監監軍也行啊,到時候打不過把責任推卸給監軍不就完了。
可是這一次也不知道是不是劉承曜不想再掀起權力之争,他似乎往另一個極端走了。
過去是極端的不信任,現在是極端的信任。
在譚金鵬帶兵離開京城之前,劉承曜還特意握着譚金鵬的手,說了一堆暖心的話。
什麼“朕都靠你了”“朕一定會在京師等你的好消息”“隻要辦好此事,朕已經準備了萬頃良田等着賞賜與譚愛卿。
”
當時譚金鵬當然是感激涕零了,做了這麼久的官,如果連這點演技都沒有的話,那官早當到頭了。
可譚金鵬卻覺得陛下不派監軍,說不定就是心裡明白這件事其實難辦,要是派監軍輸了的話責任還甩到皇帝的頭上,那還不如不派的好。
隻能說國之将亡妖孽叢生吧,皇帝和大臣、将領之間也是相互猜忌,都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了,各自心裡的算盤還是打的噼裡啪啦響。
積重難返也。
譚金鵬出兵的消息周宇差不多是同步知道的。
朝廷從京城出兵的動靜那麼大,不用盯着都能知道,更何況埋伏在京城延壽教的人一直盯着呢。
等得到了情報之後,迅速彙聚給京城情報站的上層,情報站再将情報通過香爐遠程傳遞給周宇設在曲陽縣的情報中心。
周宇規定了情報中心隻有接收情報的權力,在情報站傳遞情報給情報中心的時候是不準情報中心同時往外傳遞情報和消息的,隻允許單方面接收。
往外發布指令的權限隻有周宇一個人擁有。
這是為了避免有人“假傳聖旨”而做的限制,反正接收情報然後立刻做出反應,在這個時代已經是驚人的快了。
周宇這些天一直在延壽教内部推進凝聚共識,為自己登基的鋪路。
他本來就想着先困死京城的錢糧,讓京城自己先亂起來,然後“瓜熟蒂落”。
主動進攻反倒不急,禁軍先對延壽教發動進攻反而是周宇樂意看到的。
先打幾場防守仗,把對面打的慘一點,把對方的士氣摧毀掉才最好。
現在京城因為糧草被截住而出兵,周宇也早有預案。
首先荊襄道裡本來就有延壽教的勢力,荊襄道作為延壽教剛剛進入的區域,派駐的力量反而是最多的。
截住南方夏糧夏稅進京的事情就是他們做的,因為不是搶劫,隻是讓他們退回去,所以并沒有釀起實際沖突。
荊襄道的觀察使朱哲生本來有想過要派兵鎮壓的,畢竟民間組織敢攔朝廷的糧稅車隊确實極為過分。
換做之前的他肯定直接派兵重拳出擊,把延壽教的“嚣張氣焰”打下去!
可最近延壽教的風頭太盛了,此時和朝廷的關系也處在将破不破的時刻,他是真的不敢擅自挑起矛盾,萬一平衡破了,朝廷被迫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應戰,他就成了罪人了。
因此觀察使朱哲生忍了下來,把事情上報,讓朝廷來定奪具體該怎麼做。
要他第一個和幹翻北原的延壽教動手,他是絕不會做的。
好在,朝廷出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