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試種
周宇要讓自己的延壽教種植玉米、紅薯和土豆,就得向自己的手下們先吹吹風,告訴他們這是好東西,必須好好執行下去。
周宇的200萬銀通買了種子公司摻播比例最低、退化程度最少的玉米、紅薯、土豆的種子一共上千噸,在回時間支線的時候,不僅次元空間,将私人空間都裝滿了。
他現在的私人空間已經在一次次的時間穿梭中慢慢成長到了316立方分米,比起剛開始已經翻倍,算是越來越能裝了。
8月5日,種植這三種作物之前周宇召集了延壽教内的高層開會,開始向他們介紹這三種作物。
會議上周宇向有些疑惑的他們介紹了玉米、紅薯、土豆的來曆,說它們來自于另一片大陸,那片大陸隔着海洋。
這三種作物在那片大陸都是主食之一,雖然不如大米、小麥好,但是除了一些小缺點之外,它們也有自己的特點。
他發現有些人雖然認真聽,但有些不以為然。
周宇讓他們說說看,有人就說,如果不如大米小麥,那為什麼還要種這些看起來怪怪的作物呢?
周宇告訴他們,主要是因為它們比米麥适應性強,而且産量高!
玉米、紅薯和土豆在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都能生長,因此可以種植在許多不同的地方。
它們可以在幹旱、濕潤、寒冷或炎熱的條件下生長,所以全興漢都能種,不挑地區。
它們可以種植在比較貧瘠的地方,作為米麥主糧的補充。
大家一聽這才覺得确實不錯,畢竟延壽教現在進行開荒,許多過去農民們覺得沒辦法種的田延壽教也開了出來。
要不是開井灌溉,根本沒辦法生長作物。
強行種麥子産量不高,那麼種這三種作物,似乎也不錯。
于是有人問它們的産量如何。
可以說,玉米、紅薯和土豆的産量都比米麥更高,如果不挑口感,它們是可以滿足大量人口食物需求的神級作物。
特别是在一些氣候條件較差的地方,它們比米麥的産量更加穩定,農民們種不了米麥,卻能依靠它們獲得足夠的食物。
當然,周宇沒辦法跟他們介紹玉米、紅薯和土豆的營養物質,它們都含有豐富的碳水,土豆含有大量澱粉,紅薯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玉米甚至能制糖漿,它們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和營養。
這些都要等将來他們自己吃吃看才知道有多好。
除此之外,周宇特意介紹了玉米易保存和運輸的屬性,而土豆隻要不發芽運輸也很方便,這讓它們可以非常方便地進行貿易。
另外它們的收獲也相對簡單,掰玉米、挖土豆紅薯都是簡單的工作,烹饪前也不需要深加工,直接摘掉葉子洗幹淨煮,剝開皮和用牙咬就能吃。
大家聽得面面相觑,怎麼覺得它們是比米麥這樣的主食更好的食物呢?
于是有人問教主,剛才所說的小小缺點是什麼?
如果沒有缺點的話,這些不挑地、産量高的作物,怕不是要比小麥還受農民的歡迎?
周宇低聲說:“這紅薯、玉米、土豆都有那個大陸的缺點,如果不是在它們老家種,種子如果傳到第四代就會根系腐爛,無法存活。
”
大家一片嘩然:“在咱們這兒的地上種,傳到第四代就不能成活,這算什麼事啊,可不敢種它們。
”
周宇伸手将他們的情緒壓下:“既然我把它們帶過來,就是有解決的方法,不然我帶這些種子過來幹嘛?
”
大家一聽覺得确實如此,都靜聽教主的解決方法。
“當時它們在咱們的土上種,種到第四次時會根系腐爛,有人猜和咱們的地裡沒有一些它們老家地裡特有的東西有關。
一次偶然,第四代種子和從它們老家運來的新鮮種子種到一起,發現它們的根再也不爛了,繼續活得好好的,也結了果。
”
“竟然有這種事。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今日長見識了。
”
“後來發現,隻要按照方法播幾粒從它們老家來的種子和咱們地裡長出來的新種子,就能讓它們好好活下來。
”
“這樣豈不是要一直依靠海運送種子過來?
”
周宇點點頭:“雖然麻煩點,但是萬一今後它們幾十代上百代之後适應了咱們的土地,不用再這麼做了,那我們所做的就是值得的。
”
“若真是如此,那引進這三種海外作物真是利國利民啊。
”
周宇笑着說:“我已經讓廚房烹饪了,讓你們嘗嘗烤的、煮的,滋味如何。
”
雖然玉米、紅薯、土豆還沒開始種植,産量也不知道有多少,但至少今天大家嘗了一下之後發現,的确風味極佳。
除了土豆沒甚滋味,得沾鹽吃之外,紅薯和玉米不論烤還是煮,都是香甜可口,吃到口中忍不住要閉上眼睛細細咀嚼才好。
大家難免要進行一番對比,覺得這玉米得是牙口好的年輕人吃起來特别香甜,要是牙不好的老人就隻能吃吃紅薯了。
周宇補充這土豆可以做菜,玉米可以将上面的玉米粒掰下來拿去磨面,紅薯産量大長得又多又快,可以拿去喂牲畜也不心疼。
但周宇卻賣了個關子,不說産量到底有多少,讓大家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去種幾畝地,等收獲之後看看到底産量如何,會不會像周教主說的産量那麼高呢?
周宇知道作物推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宜早不宜遲。
目前正好8月份,玉米雖然喜歡高溫強光照,适合在6、7月份播種,但周宇從24世紀帶來的種子公司的玉米種子沒有那麼嬌弱,8月份播種也可以。
土豆和紅薯則隻要不是過于寒冷的地區,都是可以春秋兩季播種的。
現在剛好是可以播種秋季土豆和紅薯的時間。
因此事不宜遲,延壽教内的農業司人員去找來延壽教内的農業技術骨幹,開始找比較不适合種植小麥的土地,例如沙壤就可以拿來種植土豆。
除了找這些田地之外,也立刻對骨幹進行種植培訓,除了對種植要點做筆記之外,這些農業技術骨幹也必須對新作物的生長狀況進行觀察,随時交流,最後形成一整套種植技術,對延壽教内部的教衆傳授經驗。
原本沒人要的土地,忽然就被延壽教拿來開發了,也是讓一些地主暗暗嘲笑延壽教真的是有力氣沒地方使,在那種地方能種出什麼來。
但延壽教内部的教衆們雖然也有疑惑,但對于教主的信心讓他們仍然不打折扣地執行了命令。
新作物居然是種在這種長不出莊稼的地方嗎?
許多人都充滿了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