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第673章 昭告天下

  周宇如此隐秘而突然的宣傳戰讓興漢朝廷措手不及。

  因為提前準備好了,然後一起帶貨過去,在延壽教的組織下做到了10月2日的報紙在全國各地主要地區分發宣傳的效果,因此周宇自立為帝,成立大明的消息全國迅速傳遍。

  讓興漢沒辦法在第一時間控制輿論或者封堵消息,讓一些民衆還停留在興漢國和北原依然在交戰的時代。

  報紙一出,立刻一傳十十傳百,把北原已經被新出現的皇帝周宇打敗,現在是大明要和興漢争天下的消息在所有人的腦子裡更新了一遍。

  興漢朝廷對此毫無防備,隻能下令禁止這什麼報紙傳播,凡是購買留存的人,一旦被搜查出來就要殺頭!

  其實《大明周報》第一期裡,根本沒有反興漢的内容,隻是在介紹新生的大明,以及周宇和延壽教。
但這種事就是興漢所不能容忍的,有一就有二,下一次肯定就要散布反賊言論了。

  可是禁有什麼用,大家該知道的都已經知道了,報紙那麼小,找個地方一藏難道你翻箱倒櫃從頭到尾搜一遍嗎?

  你還别說,興漢的胥吏就幹得出來這種事。
隻要知道你買過這報紙,或者有人舉報某人買過,就到你家去大肆搜查。
搜查到了勒索一筆大的,搜查不到也在搜查的過程中拿到了一些财物,被搜查的人敢怒不敢言。

  更甚的是就是栽贓陷害,知道你老實并且還有一點家底,那就直接過來搜查,然後塞一張報紙到你的衣櫃裡,接着大喊“這是什麼,好啊,私藏反賊的報紙,你等着殺頭吧。

  這樣一來,朝廷禁報紙維穩的效果一點沒有,破壞社會秩序制造仇恨的能力卻是一等一的。

  而且還禁不住悠悠衆口繼續傳播這個新聞,讓更多的人知道。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南方諸省剛剛開始接收到朝廷的信息,準備把糧稅都留下來招兵買馬以抵禦延壽教……嗯,大明的時候,征召的效果就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如果說以前隻要朝廷說當兵給饷吃糧,而不是強拉壯丁的話,絕對是有人願意當兵的。

  比起能吃飽拿饷,上陣死掉根本不算事。
因為有很大一部分人就算不死掉,活着也和死掉沒有太大的區别,苟延殘喘而已,不知道哪一天就餓倒病倒,然後倒斃在街頭,屍體被丢到亂葬崗被野狗吃了個幹幹淨淨。

  當征召的士兵好歹還有機會搏個前程。

  可為什麼朝廷不願意征召士兵呢?
因為費錢,這些人要成軍的話給錢給糧都要足要痛快,否則把他們養起來的錢就浪費了,如果把他們餓着或者當炮灰使用,那前期投入不是打水漂了麼?

  更何況不是有免費的壯丁,好像莊稼一樣割不完,割完一茬又長出來一茬,因此朝廷當然願意拼命割。

  至于免費拉的壯丁隻能當炮灰這種事,反正送到前線去總有運氣好能活下來的,活下來的那些自然就是堅韌的戰兵,到時候再給他們好一點的待遇養起來,前期投入不就小麼。

  至于是20人裡面能活下來一個,還是50人才能活下來一個,不在官老爺們的考慮之中。
壯丁一茬一茬的割不完啊。

  現在南方諸省卻不敢拉壯丁了,因為延壽教就是靠流民起家的。
壯丁裡有不知道多少是流民、乞丐,一些罪犯、混混也會被抓過來充數,這些人和胡人語言不通,大家殺得眼紅也就繼續厮殺了。

  真拿他們去對付延壽教?
信不信直接嘩變投了對面,然後轉過頭來把抓丁的軍官全吊死,再打回來清算這些敢抓他們的老爺們。

  官老爺和地主老爺們某些方面也不傻,他們知道厲害。
所以到了這種時候,當然得拿出真金白銀和糧食征召士兵,待遇開好一點,起碼不會上陣就嘩變。

  可是如果之前隻是說朝廷征召士兵,而不說去幹嘛,青壯們來應聘的時候自然會以為是打北原。

  現在北原已經被大明皇帝滅了的情況下,大家不就是去和大明皇帝的軍隊打了嗎?
那不就是要和滅了北原的精銳打嗎?

  不去不去,當兵吃糧也不是吃幾天糧饷銀都拿不到可能就要上陣厮殺,然後白白送死的呀。

  那大明的大軍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開過來了,這時候當兵純屬把腦袋挂腰上,随時都可能送命。

  南方諸省的觀察使們焦頭爛額,除了征不來兵之外,他們還很快得到了哪些省加入了“新大明”的消息。

  除了安右道之外,淮揚道和荊襄道加入大明最令他們吃驚。
淮揚道的觀察使畢竟是彭秋東,和周宇關系親密是人盡皆知的,現在反叛加入大明大家也不算意外。
就是荊襄道的朱哲生不知道為何竟然也加入了大明,疑似是被禁軍的全軍覆沒給吓住了,延壽教的大軍就在他附近,如果不加入荊襄道隻怕是第一個受到延壽教攻擊的。

  興漢和北原的國戰綿延數年,将許多地方的戰争潛力和民間财富都抽空了,根本沒有士兵可言。
真的延壽教大軍打過來,青壯都沒人家的正規軍多,還打什麼呢?

  南方諸省因為可以種植水稻,人口相對稠密,但是正因為相對更富庶,因此糧稅的額度也更高。
前些日子的動亂也對南方産生了一些影響,南方的元氣還沒恢複過來呢,大明倒是先出現了。

  大明出現不要緊,可是和延壽教的生意突然斷了……

  一些在和延壽教經商過程中建立了關系,或者說因為延壽教而發家的商人、地主們,雖然身在南方,但是态度忽然暧昧了起來,甚至有串聯的舉動。

  天下必然大亂的時候,肯定會有人投注。
有的人願意繼續忠君,就有人願意搏一個大的。

  所以就算是南方諸省的征兵,都出現了潑皮混混被強拉過去當兵,甚至五旬六旬老漢想當兵吃糧,無奈之下衙門也閉着眼同意的情況。

  一些忠君的權貴、地主,甚至是把自家的奴仆組織起來送到軍營裡,才湊得好看一點。
那些下注大明的,則是約束家人和奴仆低調做人,準備到時候迎接“明軍”。

  而周宇在10月2日就頒布了出兵命令,兵鋒直指安江道的武州和宣慶道的宣州。

  而帶禁軍俘虜回到乾州的步兵4個師則再度出發,進入荊襄道控制局面。

  畢竟荊襄道觀察使朱哲生也是臨時做的決定投向大明,他對荊襄道的控制力并沒有其他地方那麼強,需要“明軍”去鎮一鎮場面。

  荊襄道不斷有官員直接逃走,但也有人留了下來,決定也加入大明。

  相比之下淮揚道那邊情況就要好得多。
彭秋東對下面官員的掌控比較穩,身邊留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下屬,真的有那麼幾個不願意的,也提前暗示他們離開了。
所以算是平穩過渡。

  宣慶道宣州和安江道武州的觀察使聽聞延壽教大軍前來,立刻丢下城池逃竄,根本不敢抵抗,直接跑進京城去了。

  可是京師此時也是人心惶惶,因為三個邊軍,武義軍、昭義軍和河中軍,竟然隻有武義軍節度使确定帶兵返回保衛京城。

  昭義軍和河中軍的節度使狄鴻熙和懷正業,都說因為邊境有胡騎活動,疑似草原明軍即将南下,他們得“鎮守國門”,抽不出兵力回京。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之奈何?

  劉承曜再發怒也沒有用。
他其實和朝廷重臣們都清楚,周宇當時從北原返回的時候,大軍路過昭義軍和河中軍卻沒打,肯定和狄鴻熙、懷正業承諾了什麼。

  眼下他們沒有直接加入“大明”都很好了,比朱哲生、彭秋東好一千倍一萬倍,再催逼人家,信不信人家直接舉起大旗也跟着反了呢?

  京師的人心惶惶是從上到下的。
皇帝、大臣、權貴全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一些人已經做好了準備化妝繞遠路去南方了。
可是繞遠路的話路途艱險,實在讓人躊躇不定。

  底層的民衆被強行征稅征糧給朝廷支用,這一次好歹給了點“紙錢”,反正就是告訴你,等朝廷過了這個難關,這些“紙錢”将來會變成真錢還給大家。

  反正你信也是信,不信也就這樣,我就拿這些“紙錢”買你的東西,你還不準不賣,就是這麼霸道。

  幾日之間京城裡破産的人都不知凡幾。

  這些破産的人又因為欠債等事,抓了去牢獄,然後直接就在臉上刺字,送去當了兵。

  炮灰兵。

  隻要你能用血肉之軀擋住明軍的騎兵一次沖鋒就夠了,就是這種兵。

  這種情況下,一股反抗的能量,在悄然凝聚着……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