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彼旺琢磨着蕭布世的話,不禁點頭。
“事已至此。
”
“朕可以将上官家的消息,與你共享。
”
“自此時此刻起,有朕一份情報,就有你一份。
”
蕭布世聞言,心中大喜。
“有了拓跋兄的全力支持。
”
“孤更有信心,與大唐皇帝鬥下去了。
”
拓跋彼旺眉毛微挑。
“大唐内的事好說,東桑和新羅那裡,他們可是貪得無厭。
”
“尤其是東桑那些王八蛋,仗着自己遠在大洋之中,占着地利優勢。
”
“肆無忌憚,嚣張跋扈!
”
蕭布世聞言,語氣平靜,不見絲毫波動。
“呵呵…他們既然願意做對付大唐的先鋒,嚣張就讓他們嚣張好了。
”
“有什麼條件,隻管答應他們就好了。
”
“到時候真的暴發國戰,大唐矛頭指向他們,豈不是更好。
”
蕭布世一邊說着,一邊收拾着棋子。
“他們現在拿到的好處,咱們早晚讓他們都吐出來。
”
“這一年半載的,且先讓他們得意。
”
“再過些日子,大唐京都,諸國使者齊聚,共貿易之事。
”
“新羅使者也去了,呵呵…隻要他們順利結盟。
”
“新羅就成了咱們的跳闆。
”
“東桑那邊再有不到月餘,也有消息了,大唐沿海的事,也要提上日程了。
”
“豪門奪利,沿海寇患,走私盛行……”
“大唐皇帝精力被牽扯,國力深陷沼澤之中。
”
“他大唐再富強,也是給咱們做嫁衣。
”
蕭布世說着,将棋盤、棋子再次整理好。
“拓跋兄,對付大唐皇帝,硬來不得。
”
“他鋒芒正盛,此時哪個與他鬥,最好的結果無外乎兩敗俱傷。
”
“但他鋒芒越盛,諸國便越是忌憚,懼到極緻便有怒!
”
“如今局勢。
”
“隐于幕後,驅狼鬥虎,才是上策。
”
“拓跋兄,再下一局如何?
”
拓跋彼旺看了一眼蕭布世,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揚。
“驅狼鬥虎!
好!
”
“朕陪你再下一局!
”
“哈哈哈…現在大唐京都,一定是熱鬧非凡!
”
蕭布世一番言論,讓拓跋彼旺信心大增,他大笑着說道。
“如你所言。
”
“大唐皇帝終究還是太年輕了,鋒芒畢露,不是什麼好事。
”
……
大唐京都,皇宮之中。
莫如之剛剛蘇醒,身體還很虛弱,與楊辰聊着聊着,沒過多久,她便睡了過去。
她睡着之後,夜色已深。
明日早朝,還有要事。
楊辰直接在清韻殿中歇息。
當他到了江貴妃卧房之時,上官雲曦早已離去。
紗帳大床之上。
在江貴妃的服侍下,楊辰舒服的哼出了聲音。
不得不說,要說這按摩的手法,還得是江貴妃。
又貼心又舒服。
由頭頂到額頭,再到胸口,一路向下延伸。
輕柔的力道,按摩的楊辰飄飄欲仙。
在江貴妃溫柔的服侍下,楊辰完全放松下來,沉沉睡去。
看着楊辰睡去,江貴妃露出一絲幸福的笑意。
她喜歡看着楊辰酣睡的樣子,這讓她心裡又踏實又滿足。
江貴妃抻了個懶腰,曼妙曲線展露無遺。
熄滅燭火後,她輕解羅裳,躺在楊辰懷中,幸福地閉上雙眼。
一夜無話。
次日一早。
江貴妃再次被熟悉的感覺叫醒。
當日頭搖曳着上升。
到了早朝之時。
面對滿床春色。
楊辰依依不舍地下了床,穿戴整齊,龍行虎步,向太和殿而去。
……
大和殿。
文武百官伫立。
而這一次早朝,亦如楊辰的預料。
禮部大臣紛紛站出,反對楊辰冊封女官。
不止于此,大批朝臣聲援禮部衆臣。
高守義全程一言未發。
太和殿上,就跪下一大片的重臣。
就連仲晨也是勸谏楊辰,不可廢了祖宗禮法。
将理經司并回禮部的呼聲,一時之間也是高漲。
甚至有大臣,借題發揮,已經開始對科舉之事,提出了質疑。
:
看着這久違的景象。
楊辰嘴角微掀,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視線掃過群臣,最後定格在高守義身上。
“高愛卿,這件事,你怎麼看?
”
高守義聞言,上前一步,深深躬身,語重心長地說道。
“陛下一向高瞻遠矚。
”
“所行之事,定有深意。
”
“隻是…這冊封女官之時,實在有違祖宗禮法,罔顧綱常。
”
“自有中原正統王朝以來,曆朝曆代天子,皆以禮法綱常見教化萬民。
”
“陛下冊封女官此舉一旦推行,不僅會讓陛下失了民心,更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啊。
”
楊辰看着一身正氣的高守義,目光玩味。
這個禮部尚書,連官袍内,貼身的衣襟,都打着補丁,看起來簡直是兩袖清風,廉潔無比。
甚至總是讓人忘記了,這個年近七旬的老者,可是大唐三大豪門之首高家的掌舵者。
看了高守義一會,楊辰饒有興緻地說道。
“那高愛卿,你好好說說。
”
“都會引起什麼不必要的麻煩?
”
高守義聞言,恭聲道。
“祖宗禮法順,倫理綱常合,則天清地朗,鬼神無事。
”
“一但禮法亂,天渾地濁,鬼神亂世。
”
楊辰眸光微動,又是這一套論調。
這在楊辰聽來荒謬的言論,滿朝文武無人反駁。
因為這是上千年來,傳承下來的。
雖然這最開始隻是統治者為了便于統治的手段,但千年下來,早已經深入人心,成了真理。
即便是心中存疑者,也不敢提出質疑。
楊辰打量着一衆大臣,将反對科舉、提倡理經司并回禮部的大臣,都默默記在心裡。
最後他開口說道。
“高愛卿說的不無道理。
”
“容朕再考慮考慮,這件事壓後再議。
”
“三日後早朝,再做定奪!
”
楊辰話音一落。
一衆禮部大臣突然感覺早朝上,他們合力這一拳,一下子打在了棉花上,連個響都沒有。
楊辰沒有如往常一樣,對他們發火,也沒有明确表态。
但楊辰已經發話了,他們也不敢再多提。
經曆了這麼多,大臣們已經越發謹慎了。
最後,早朝之上,又議了些一些國事之後,便下朝了。
早朝一結束。
京都豪門權貴之間,都是議論紛紛,開始揣度聖意。
早朝上,楊辰的态度,讓他們感覺還有機會再進一步。
在科舉之事、理經司、封妃之事上,都能跟楊辰再讨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