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駕着車回到王家莊,剛進村子不久,還沒到家,就被聽到消息的黃秀才攔住了車。
黃秀才很看好清文,他雖然覺得清文過縣試沒問題,可沒問到準确結果前,他不能徹底放心。
察覺馬車停了下來,清荷在馬車裡問道:“于伯,怎麼不走了?”
“夫人,黃夫子在馬車旁。”
“夫子!”清文聽于中說黃夫子在外頭,急忙掀開簾子,鑽出車廂。
黃秀才看了看清文的臉色,沒有見到悲傷的神色,心裡升起一股喜意:“清文,結果怎麼樣?縣試過了嗎?”
“過了,夫子,學生不負你的教導,僥幸過了縣試。”清文說着,給黃秀才深深鞠了一躬。
“排在多少名?”黃秀才擡起清文的手臂,繼續問道。
清文含笑回:“學生不才,隻考了十二名。”
“好啊,好,你才十二歲,開蒙不過三年,就能考過縣試,還是十二名的好成績,我想接下來的府試應當也沒有問題。”黃秀才作為清文的夫子,清文考得好,他也與有榮焉。
“夫子,離府試還有一個月,這一個月,又要辛苦夫子了。”清文心中很清楚,如今隻是縣試過了,還不能松懈。
學生愛學習,做夫子的自然高興,黃秀才拍拍清文的肩:“這事過兩天再說,你剛從縣裡回來,也累了,先在家陪家裡人休息一天,後日再來學堂,我單獨給你授課。”
“學生多謝夫子。”聽夫子說要單獨給自己授課,清文感動不已。
黃秀才和清文就在馬車邊說的話,黃秀才的話,母女倆也聽見了,紛紛跟黃秀才道謝。
清荷還想着,等弟弟成了童生,一定要好好感謝黃秀才一番。
孩子要成才,缺不了好夫子的引導。
告别了黃秀才,清文鑽進馬車,于中繼續趕着車回家。
聽說侄子考過了縣試,第二日周大伯特意來到二房,提出要給清文大辦一場,慶祝慶祝。
清文和清荷把周大伯勸住了,現在隻過了縣試而已,不适合慶祝,後面還有府試,現在就慶祝,萬一府試沒有過,清文怎麼下得來台。
周大伯聽侄子侄女說得有理,便沒有強求,答應等複試結果出來之後再好好辦一場。
清文在家休息一天之後,重新投入了緊張的學習當中為之後的府試做準備,而清荷也在忙碌着她的事情。
十裡酥香在平陽縣的鋪子已經穩定,第一家店鋪打好了頭炮,接下來清荷想着該開分店了。
要開分店缺少不了人,還得是信得過的人,清荷這次回來,就是想在作坊當中找一個能力比較強的人去幫她管理新店。
另外府城的生意早已走上正軌,劉廣林也帶了幾個不錯的人手出來,清荷想把劉廣林或是韓忠叫一個回來,張羅十裡酥香的事。
她沒辦法每個店鋪都親力親為,把事情交給更有能力的人去辦更好一些。
劉廣林和韓忠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生意上的事她沒有這兩人精通,鋪子的事交給他們,她負責培養會做菜的人就行。
打定主意後,清荷就在作坊裡開始了考核,作坊裡的人都是能信得過的人,從這裡頭選人,不用擔心有人不老實。
這次選人的标準和之前作坊選人的标準不同,之前作坊選人主要選手腳勤快,刀工好,愛幹淨這樣的人。
而這次清荷打算選兩個竈上手藝好,會識字算賬,願意學習的,
好幾個作坊,最後選了兩個人出來,這兩個人都是年輕人,有闖勁,願意出去打拼事業。
其他的大娘嬸子們,要顧及着家裡一大家子人,所以舍不得離開村子,聽說要去其他縣做事,大多打起了退堂鼓。
清荷能理解她們的想法,年紀大點的,就盼着能在安逸的環境中生活,不想離家太遠。
選出來的兩個人,一個是桂花嬸家的玉芝,還有一個是王有富家的侄孫女,叫作王阿杏。
玉芝跟清荷是老熟人,清荷算是看着玉芝一步步成長到今天的。
以前玉芝是個容易害羞的姑娘,說幾句逗笑的話都能羞紅臉,而現在的她,說話落落大方,辦起事來井井有條,極為出色。
清荷覺得她很有能力,管理一間鋪子沒什麼問題,考核結果出來後,她頭一個就選了玉芝。
玉芝去年成了親,成親後玉芝說服她丈夫,兩人搬來了王家莊定居,随後玉芝憑借自己的實力,進了作坊做事。
玉芝丈夫叫鄭家河,也是個上進的人兒,媳婦在作坊裡做事,他自己也進了王長喜收菜的車隊,小兩口勤快又踏實。
另一個王阿杏清荷接觸得不多,聽說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家裡頭挺寵她的,這姑娘跟着譚玉嬌學了認字算賬後,跟玉芝同一批進的作坊。
這次考核的時候,清荷意外發現王阿杏調味調得挺不錯的,就想把這姑娘也安排到十裡酥香的分店裡做事。
王阿杏自己倒是挺願意的,她知道跟着清荷出去做事,肯定比在村子裡好,不過她沒敢馬上答應,她怕父母不願意,想回去問家人再給答複。
這個清荷同意,沒嫁人的姑娘要出去做事,沒有家裡人的支持肯定不行,玉芝這邊也說要回家和丈夫商量一下。
清荷想到鄭家河是個靠譜的人,若是開分店,新店光是女性也不行,幹脆把鄭家河一塊調過去做事,也省得小兩口分開。
“玉芝,新鋪子需要人手,你回去問問你丈夫,問他願不願意和你一起出去做事,若是願意,你們就一起去。”
鄭家河願意陪着玉芝到王家莊做事,說明他在意玉芝,思想也不迂腐,清荷覺得他應當會願意的。
“哎,好,東家,家河肯定願意的,能跟着東家出去做事,是我們的福氣。”玉芝高興得連連點頭。
玉芝原本還糾結和丈夫分開的事,她一個人出去做事,就要和丈夫分開,王家莊不是丈夫從小長大的地方。
她若是走了,留丈夫一個人在這邊,丈夫估計不會願意,再說她孤身出去做事,丈夫也許不會說什麼,可婆婆那邊恐怕會不願意。
東家說讓丈夫也一塊出去,玉芝高興得跟什麼似的,有丈夫一起,婆家人就不好再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