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第737章 彙率優勢

  随着周宇将股票這個金融玩具拿出來,大名的所有有錢人,特别是田地廣袤的南方五省的地主們紛紛在銀行抵押田地,沖進了這個“遊樂場”裡。

  最關鍵的是朝廷在周宇的意志下,不停打壓地價。因為延壽教自己有田地,收攏了許多佃戶耕種,所以讓地主們的佃戶減少,出現了田地抛荒的情況。

  當然有地主“逢低買入”,看到地價跌就想要買田地。但是個人是沒辦法和朝廷鬥的,銀行裡獲得了一大堆其他地主抵押的田地,這些田地一起壓價,那些逢低買入的地主就發現自己越買地價越低,自己越買佃戶越不夠。

  于是當情況到達臨界點之後,他們也着急忙慌地出售土地,發現竟然沒人買了之後,為了将資産保值,也扭頭沖進了股票裡。

  最終地主們從買地變成紛紛抛售土地去開廠,或者到股票裡“避險”,用不值錢的銀券一起在股市裡堆起了泡沫。

  而那些田地全落到了銀行手裡,其實也就是落到了延壽教的手裡。

  這一手資産置換簡直和空手套白狼沒什麼區别。因為地主們的田地換來的是虛高的股價,他們在交易過程中看似有人掙到了銀券,拿銀券去銀行換了金銀,入袋為安。但其實哪怕所有銀券都被地主們一起找銀行兌換掉,那也不過是他們賣地的錢而已。

  但股票市場就像個蓄水池,不可能所有人都把銀券都兌換掉,它們如果拿銀券兌換成錢的話,就得拿田地抵押才能再換到銀券了,拿錢是換不來銀券的。

  隻要地主們還想要在股票市場裡翻雲覆雨,他們就不會兌換掉銀券,那麼真正的錢就都還在銀行手裡,他們拿着的就是不能吃不能喝的“代币”。

  如果還想把銀券換回田地怎麼辦?現在地價這麼低,換成錢自己去買啊。

  于是大量的田地就這樣被朝廷、延壽教吸收到手上,鼓勵大家去打工掙錢,然後掙到了錢找朝廷買便宜的田耕種。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國家自耕農數量逆勢增長的奇迹。

  一個封建王朝從戰亂中恢複時,大量無主的田地可以安置大量的自耕農。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田地,找不到沒有田地耕種的人,地主找不到佃戶來壓榨,他們兼并土地的速度就非常慢。

  等到和平下國家人口數量暴增,出生的大量人口需要耕作,這時候地主能獲得無地農民來耕種他們的田地,新一輪的土地兼并才會開始。

  等到人口膨脹到一定數量,無地農民為了生存隻能接受更低更差的佃戶待遇,忍受地主更多的盤剝,因為他們沒有生産資料,是可以被取代的。這種情況下地主實力越來越強,土地兼并速度反而加快了。

  直到因為天災人禍,實在活不下去的農民起義暴動,天下人口在戰亂中銳減,産生了新秩序,才又開始新一輪的王朝更替。

  像大明代興漢這種沒有打的稀巴爛的王朝更替極其少見,說難聽點興漢嚴重的土地兼并在直接投降的南方五省其實并沒有緩解。

  周宇解決的方式就是人為把人地矛盾逆轉,讓底層民衆并不需要全去追求耕作,那樣就産生不了相互間的惡性競争,降低了土地這種生産資料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玉米、土豆、紅薯這樣的高産作物來喂飽民衆的話,是沒有人做得到把土地在生産資料裡的重要性降低的。

  可周宇憑借着種種手段,愣是用先減糧稅讓佃戶們的負擔小一點,再上水利工程把佃戶們吸收到工程裡包吃包住打工掙錢。

  掙到錢之後再将糧價穩定在低位,讓他們能在市場上買到便宜的糧食,幹一天就夠他們買到供全家好幾天的吃嚼的糧食,讓他們安心出賣勞力,不再回去求着地主把田地佃給他們種。

  能掙到錢自己買地當自耕農,又有誰願意被人盤剝呢?

  地主們遭到朝廷、延壽教的聯手做低糧價、地價,一邊逼迫,一邊引誘他們開廠掙錢或者去股票市場裡玩,這才将大量的田地從他們的手裡套了出來。

  其實隻要他們真的把田地都換成那些好好經營的廠子的股票,随着大明經濟騰飛,那些廠子越做越大,他們憑借分紅都不會虧本的。

  周宇不介意他們的階級屬性朝工廠主、作坊主這種實業家轉變,隻要不一腦袋裡隻有放貸和放租子去掙剝削的輕松錢,那至少他們都在做事給整個國家增添前進的動力,而不是爛在那兒像是吸血的寄生蟲。

  大明的自耕農數量逆勢不停上漲,産業工人的數量也跟着暴增。因為到處都有地主們開的廠子,他們雖然很多是為了玩股票開的廠子。

  但他們一般不會自己經營的,而是交給手下掌櫃的去經營,這些人算是“職業經理人”了。他們雖然很難把廠子做到很好,但總比那些地主自己經營強,至少賬能算明白。

  而在大明整體經營環境優秀,各項商品需求旺盛的情況下,他們随便開的廠子都能做到盈利。或者小虧損但是盈利前景很好,讓人不至于對廠子失去信心。

  因此這些商鋪、作坊、廠子需要大量的工人加入,也反過來吸收了一大批勞動力,讓底層人們不用隻會埋頭在一畝三分地裡打轉。相反現在已經有不少農村居民搬遷到了城市,他們以做産業工人為生,掙錢之後租房買糧食吃或者吃食堂。

  反正農村人口開始降低,原本緊張的土地矛盾大大緩解。地主們對佃戶都不敢太壓迫了,生怕他們退佃跑掉,然後他們又要多出幾塊沒人耕種的田地了。

  北方草原的一些牧民們在選擇定牧之後也發現原來定牧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艱難。安定下來之後他們積蓄起财産來更有動力了,可以建起許多固定的設施,不用像過去那樣牛羊幾百上千,天氣不好或者得了病就直接死一大片。

  過去他們隻願意制備那些簡單的可以攜帶着四處遷徙的東西,凡是無法攜帶的根本懶得弄,總覺得那隻會便宜了别人,到時候自己離開東西就沒了。

  現在他們有了固定的家,立刻就會買更多的東西,有了存儲的需求,也就有了更多消費的動力。自然也有了更強的掙錢動力。

  有了固定的貿易中轉站進行運轉,他們買賣東西比過去方便了十倍不止。沒有了那些行商加價賺差價,他們賺得更多的同時也能買更多的商品,第一次感受到定牧原來是這麼好。

  當然現在是沒有雪災或者黑災出現,草原上凡是不下雪或者下大雪,對草原都是一種災難,到那個時候遊牧的優勢才會體現出來。

  但如果真的有那種情況出現,大明朝廷是會做出應對,幫助他們度過災難的。絕不會讓他們再回到遊牧狀态。

  下多大的成本都不虧,因為讓草原民族又回到遊牧狀态,他們遲早還會揮舞着刀子拿着弓騎着馬,不斷向南發起入侵進攻。

  比起未來持續不斷的戰争,讓草原民族失去遊牧屬性而投入一些成本,算一算大賬,會發現這些投入相比戰争根本不算什麼。

  王老三結婚了,他的新媳婦阿娟來自安南,花了他五貫錢。這五貫錢全給了那個“代辦人”,他分了200文當介紹費給陳二,再把錢拿到安南去交給阿娟的父母後掙到了300文。

  因為他一次性帶了五個“媳婦”到大明來,所以他一次性掙到了1貫另500文。而且是壽字币!

  壽字币在安南也屬于是“外彙”了,币值比普通銅币要高。雖然不比倭國,但是10文壽字币換12個甚至15個普通銅币卻是正常的彙率。

  這是因為壽字币制作精美很難仿冒,所以保值屬性強。那些市面上的舊銅币有的甚至是興漢之前朝代的銅币,又小又破,任誰也不願意拿壽字币和那些銅币一比一互換的,所以才有這種彙率的存在。

  壽字币誕生到現在才幾年,當然新的不行。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周宇從24世紀訂購回來的。

  當周宇的空間裡帶上各種工具、設備從主時間線回來的時候,個頭小的壽字币就成了填充這些東西縫隙的東西,以保證不浪費每一次的穿越,把空間利用到最大。

  周宇的次元空間發生器是第四代專業版,最終有288立方米的空間。而一億枚一文錢的壽字币,也隻能堆滿70立方米左右。可見每次周宇能帶回多少壽字币了。

  如果靠金銀的話根本沒辦法随便買買買,因為受限制不說,流通性也差。可周宇建立壽字币體系又拿到天下政權,那他隻要從主時間線帶鐵錢壽字币回來,以24世紀的生産能力,鐵錢成本低到難以想象,周宇不訂個1萬噸人家都懶得理他。

  所以周宇根本不會去弄什麼新貨币,直接大明朝用壽字币算了,他存貨還有好多呢。

  1文錢的壽字币鐵錢現在已經在大明政權和銀行的背書下成了官方貨币,因為它極難生鏽,所以有許多人還把壽字币鐵錢和普通的鐵進行區分,認為它是用什麼珍稀的鐵來制作的,和普通的鐵不一樣所以不會生鏽。

  這種無稽的傳言也在無形中擡升了壽字币自身的價值,讓民衆在使用壽字币的時候不再考慮壽字币的鐵比銅币的銅便宜的問題,開始心安理得地接受壽字币用的鐵比較特别,也和銅一樣貴的說法。

  與大明貿易的小國都受到了這種說法的影響,他們不知道這是合金和制作工藝創造出來的效果,都認同這鐵肯定是不一樣的鐵。制作精美又新,當然要比各地的舊銅錢更值錢了,10枚換12枚到15枚銅錢輕輕松松,花錢的時候更是硬通貨,誰都不會像收其他銅錢那樣看來看去瞧個半天,生怕收到差的銅錢。

  那些挑挑揀揀甚至還會退還顧客質量太差銅錢的商家,看到壽字币都是直接笑眯眯地數了數量就收下的。

  這東西大小一緻、重量相同、外形特别,拿到手上一摸就知道不是那些漂洋過海過來已經被腐蝕的上面都是粗糙痕迹的銅币能比的。就主打一個光滑好摸,蒙起眼睛摸都摸得出來是壽字币。

  因此别看彩禮價格是5貫,但實際上分給中間人酬勞之後,她們的家人仍然能獲得6貫購買力的金錢。

  這些錢在安南貧寒的家庭裡,已經足夠起房子買田地再給兒子娶個媳婦了。

  因此這種“嫁到大明”的生意開始在南海各處小國、島國上發生。

  但是逐漸的,安南媳婦憑借“品質”還是遙遙領先。就像王老三娶的那位阿娟一樣,她們學漢話更快,養一養變白變胖點之後在外貌上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更好的是安南因為崇尚佛教,所以她們和大明的丈夫可以更好的溝通,轉延壽教的時候也比較順滑。

  大量的壽字币就這樣從大明向周圍國家流動,一點一滴地取代他們國家市面上的錢币。後來發展到隻要大街上看到大明長相的人,他們就會跑上去推銷商品,隻為了掙一點壽字币。

  因為大明人買東西和本地人買東西雖然是同一個價,但付的币種不一樣,這中間就有兩成以上的額外利潤,所以他們都十分喜歡和大明人做生意。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中的底層到中層更是向往大明,希望能坐船去大明淘金。因為聽說那邊掙錢太簡單了,在他們看來隻要能在大明掙幾年的錢,然後拿回家鄉花,幾乎就是幾年能頂幾十年的程度。

  因此,南海各國本地的原材料和最好商品都是優先提供給大明商人賣到大明去,隻因為人家付的是壽字币。其餘的商人除非拿出金銀來,否則用銅币是完全沒辦法和大明商人競争的。

  彙率優勢體現的淋漓盡緻。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